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深刻转变,以治理理论推动社会治道变革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治理理论并非万能,作为一种后现代指向且尚在发展中的理论,它无法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完全契合。相对现实社会而言,虚拟社会治理更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治理理论的适用性给予特定观照。治理理论中国化在虚拟社会中的涵养与实践,应通过治理理念重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参与秩序,积极实施从电子政务向数字化治理转变的治理方式创新,以合作与信任为前提重构多元主体关系,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并举的同时明确权责边界。如此,才能真正使其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社区治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武 《理论导刊》2006,(10):55-57
本源于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经济作为最终催生婆的政府治道变革同时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表现为政府边界的收缩、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分散化,同时表现为治理上的多主体性、组织依存性、资源的交换性和组织间的互信,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建构社区治理的主体间性为基础,正确处理好互为治理主体的主体间的关系,通过互信、沟通、相互理解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而在平等基础上寻找达成目标一致性的路径也是主体间追求社区善治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治道变革:90年代西方政府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道,介于政治与行政之间,尤其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治道变革是9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将以《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一书为背景,概括、分析西方政府治道变革三个主题的理论背景及其实践进程:政府与市场的选择、重塑与重理的重奏以及政治与行政的调整。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依然在进行之中,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政府治道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中国政府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熠 《理论导刊》2006,(10):21-23
我国政府目前正处于传统治道向现代治道变革进程中,政府信息公开所出现的众多问题及不规范说明其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现行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推进我国治道变革进程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加大宪政层面上改革的力度,减少信息公开的法律阻障,建立适合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回应的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治道变革的兴起和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开启,促使我们必须以治道变革为背景思考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治道变革背景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政府经济信息公开的效率性;政府政治信息公开的人本性;政府文化信息公开的开放性;政府社会信息公开的服务性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电子治理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建构运转有序、信息通畅、各行为主体及社会资源相互影响并共同促进而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多层次治理形态。其特征是:远见卓识的治理理念,多元协作的治理主体,整体快捷的治理方式,网络开放的治理结构,动态演进的治理过程,多层融合的治理形态。电子治理战略实施的价值目标在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影响政府和社会,实现"政府再造"、"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以及"社会进步发展"、"公众参与","政府与社会关系改善",最终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达成"善治"目标。电子治理对于政府作用影响的内在关联目标为"增进政务透明、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回应、提升政府效能";电子治理对于社会作用影响的内在关联目标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改进公民参与、保障公民权利"。其绩效参考模型体现了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政府以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宝锋 《理论探索》2006,(5):120-123
治理理论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自下而上的参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制衡,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润滑剂和道德基础,强势民主,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等等。其对我国基层社会治道变革的启示是: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社区自治体制与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增强政府的回应性等等。  相似文献   

8.
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善治”成为城市政府治理模式进化的方向。同时,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数字治理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社会实现城市政府善治的新思路。在对城市政府善治和数字治理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构造数字治理环境下城市治理主体互动模式模型、城市网络治理结构模型;结合善治和城市政府善治的基本要素,对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借助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能形成良好的网络治理结构,加固城市政府善治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城市政府的透明性与回应性,明确城市治理主体的责任性,从而能够构建有效的城市政府善治机制,成为数字时代城市政府善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应对现代复杂性社会环境的新型治理方式,柔性治理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柔性治理对纾解现代政府治理困境具有极强的价值功用,代表着未来的公共治理发展方向。只有理性鉴别面临的挑战并构建起系统科学的治理方略,方能发挥柔性治理的恰当作用,从而实现治道变革的善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跨域公共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传统的政府单一权威治理模式因其"封闭性"和"内向型"已无法适应跨域公共问题"跨域性"和"外向型"的治理要求。跨域公共问题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治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联合社会各主体展开合作治理。立足现实,应当按照民主协商与合作治理的要求,通过共同理念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提升、相关原则和机制的安排来构建合作治理体系,克服合作治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不断增强跨域公共问题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城市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法治城市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试对法治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共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军事力量上空前壮大,而且在理论建树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共的现代化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等领域。其重要性在于:第一,中共当下革命活动与未来发展方向清晰明确,价值目标与具体主张协调一致;第二,所提出现代化思路、框架和政策主张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形成广泛共识,为中共最终夺取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社会科学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人价值也正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转化而凸现出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本力图从学理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科学的划分与整合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肯定了知识系统中不同知识门类的发展、演化和交叉、融合过程;并通过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互结合、不可或缺的实证分析,给人们以启迪、摒弃知识门类偏见,迎接一个科学精神与人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  相似文献   

14.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原动力下,我国诸多省份相继出台政策推行“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赋予县级政府地市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减少行政层级,成为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的又一路径和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各地政策文本中关于时间进程、改革目标、改革原则、改革内容、扩权方式与类型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内容可以发现,由于“示范效应”的存在,各地在改革目标、改革原则、改革内容和扩权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共性,只有部分省份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有省情特征的改革举措,说明此项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5.
Recent waves of migrants are establishing an increasingly visible presenc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São Paulo, both in its centre and its peripheries. Though a city with a rich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diversity, the arrival of migrants in recent decades has not been accompanied by specific municipal policies for the migrant population, an absence which affects in particular, low-income migrants. Urban social movements for migration take on the role of attempting to govern migration in the city by providing everyday support to migrants as well as mobilising them as a political group to demand changes on both national and municipal scales; yet these movements have limitations. The paper thus also highlights the agency of migrants in accessing their rights through empowering micro-level social networks and through individual negotiations with legal possibilities. Drawing on examples of institutional, activist and migrant practices in addressing question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n the city, the paper will trace the multiple and still fragmented ways of articulating rights and developing a sense of urban citizenship as newer waves of migrants jo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São Paulo.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develo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at the local level in Bolivia through the Ley de Participación Popular (LPP). It explains how decentralization at the municipal level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Bolivia. I argue that decentralization at the city level can provide new formal spa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relation with the state, which can in turn fost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more inclusive citizenship regime. Many factors, however, determine if such potential is exploited. Drawing from the Bolivian experienc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socio-politic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local governance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itizenship. It show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 of the LPP, an elite-driven reform adopted in a country with a legacy of weak institutions and civil society, posed fundamental limits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at the municipal level to lead t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n inclusive citizenship regime.  相似文献   

17.
赵春华 《学理论》2008,(22):26-28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秉持法治,高扬法治精神,对于把握杭州独特个性,传承弘扬杭州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促进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和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most local developing settings, the political leader and the municipal manager are embodied in the same figure, the directly elected mayor.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mpact of mayoral quality on local public financ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Mayoral quality is operationalized a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job-related expertise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two local financial indicators: property tax collection and social spending per capita. The mayoral quality thesis is tested across 40 Colombian municipalities over five years (2000–2004). After considering othe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mayoral 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roperty tax collection and more social spending per capita. This positive influence, however, decreases under external constraints—such as presence of illegal armed group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much influence the mayor can have when circumstances permit. The findings point to the significance of electing qualified mayors, as decentralization may not directly improve subnational finance. Instead,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qualified mayors contribute to improved local public finance.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韦伯在比较世界城市尤其是东西方两种理想类型城市的基础上,揭示了城市与现代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关联.考察韦伯的城市观,对于思考传统中国的近代转型乃至当代中国的相关社会政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追寻美德”的最大意义在于从道德合理性的论证中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拯救,并以此通过现实性的需要、选择和目标三个维度来展示“一场现代性的反思”“、一种有效性的设定”和“一种理想性的悬置”,从而最终思考当下伦理道德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