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与歌合是一部中国文艺的既往史.五四以后,虽然自由体新诗占据了诗坛的主流地位,诗与歌分离成相对独立的文学体裁,但无论是五四时期的文人诗,还是后来诗歌的变形体--歌曲和歌词,以及诗歌的配乐表演,这些形式都充分证明,中国现当代诗歌与音乐依然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亲和关系.  相似文献   

2.
旧体诗词能否有所突破、“新体诗歌”能否得以确立,毛泽东诗词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新的时代内涵同旧的艺术形式之间如何实现协调一致.毛泽东诗词虽是旧体,但它把美景、深情、大事、哲理融为一体,其内容使诗情、诗思、诗意、诗味都达到了新时代才有的高度,让人看到的是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体悟的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不朽的精魂.毛泽东诗词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旧体诗词要想有所突破, “新体诗歌”若能建立,还需要有艺术形式上的改进,铸造出一种源于旧体又异于旧体的新体式来.毛泽东寄希望于自由诗、格律诗、民歌能“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种“新体诗歌”,实质上是推动诗歌保持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血脉联系,外国诗歌只作参照,写诗少用古典,多造新词,也就是要汲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本文试图从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以感情为诗本体、以自由诗为诗体的诗歌,分析中国早期诗人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对诗歌形式、本体的言说方式下的历史功绩和艺术过失。  相似文献   

4.
海子诗歌的神性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新强 《理论学刊》2005,(5):115-117
面对诗的现状,海子的诗歌发出一种陌生的声音,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神性的召唤。海子及其文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深刻体认到中国的历史,并在这样一种历史时空中以自己孤独的歌唱来召唤虔诚,脱离深渊。  相似文献   

5.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陈毅同志是上马杀敌,下马写诗。并且说,他的诗句,像一团革命烈火,照亮我们的心胸,鼓舞我们的精神,点燃我们革命斗争的火。毛泽东同志由衷地称道他的诗“大气磅礴”。今天重读陈毅同志的诗现存大约有350余篇,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是他诗歌中透出的崇高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读陈毅元帅的诗,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点是,愈是艰难困苦的时候,他愈加斗志昂扬,愈加充满胜利的信心,愈能够体现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和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的伟大胸襟和高尚品质。陈毅同志1942年曾说,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中国两个不同民族的现当代诗人郭沫若与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的诗歌进行比较,以此发掘出了两人在创作题材、创作主题,以及创作风格上的诸多类同之处,从而呈现了两人在革命奋斗思想上的一致性.其两人迥异的出身,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共同的时代精神召唤下,如椽诗笔,共抒爱国情思,反对黑暗,期待人民早日觉醒,演绎出了爱国革命情感的不朽人生.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春天的中国见证了一场“全民皆诗”的真情运动。 这场运动是由一场大灾难引起的。 汶川大地震之后.“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报纸杂志,关于地震的诗歌几乎随处可见。数量之巨、参与人数之众、质量之高,均为历史新高。如此壮观的‘抒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故乡为四川绵竹的诗人羌人六在《“地震诗歌”的史诗意味》中写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中国两个不同民族的现当代诗人郭沫若与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的诗歌进行比较,以此发掘出了两人在创作题材、创作主题,以及创作风格上的诸多类同之处,从而呈现了两人在革命奋斗思想上的一致性。其两人迥异的出身,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共同的时代精神召唤下,如椽诗笔,共抒爱国情思,反对黑暗,期待人民早日觉醒,演绎出了爱国革命情感的不朽人生。  相似文献   

10.
孙基林 《理论学刊》2004,(12):114-117
新潮诗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 ,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论争 ,并对新时期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在崛起前曾经历了较长的隐秘成长过程 ,一些必要的历史节点也是无法超越的 ,其中包括 :沙龙文化与诗歌、新诗歌第一人“食指”和“白洋淀诗歌群落”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入语言层面,而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夫子的这句话极有代表性地道出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重视。我国被称为“诗的王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须得力于语言、辞彩的表现。古典诗歌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美,二是凝炼美,三是修辞美,四是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败的奇葩。特别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相似文献   

13.
洛夫在诗歌形式和创作技艺方面,鲜明地继承而又超越了现代诗歌传统。他在自由的诗歌体式中,自觉追求诗歌形式对于诗质的意义;以开阔的艺术胸襟,融合西方现代诗歌艺术和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不断探索现代诗歌的创作艺术。洛夫以鲜活丰富的诗歌样式和复杂多变的诗歌艺术,推动了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世界现代诗的创作形态,并对当代汉语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卫涛 《理论学刊》2004,4(12):111-113
学界一般认为 ,黄遵宪的诗学实践是五四新诗的过渡或者起源。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通过在近现代语言文化断裂背景上对二者的比较 ,认为黄遵宪的诗学革命和实践与新诗的发生是两种不同路向上的诗歌变革 ,不宜定位为直接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洛夫 《唯实》2003,(4):88-91
“五四”运动以来 ,许多新文学的作家、评论家、诗人都在不断地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统和古典的诗歌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我在台湾几十年来也一直探讨这个问题 ,而且做了一些实验。我觉得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老是守旧 ,抱着传统不放 ,必须要有所创新 ,但是 ,创新还要有传统作为固有根基 ,作为营养的土壤。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传承和创新不是二元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 ,创新就会因为缺乏一种强大、有力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显得疲软 ,而且还会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方位而迷失。对于…  相似文献   

16.
《党建文汇》2013,(10):39-39
某种程度上.俄罗斯是诗的国度,人们对普希金等著名诗人的诗,倒背如流.亲朋聚会的高潮总是朗诵诗歌。在各种晚会上,诗歌朗诵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逢诗人诞辰或者忌日.各地也会举行诗歌朗诵会。诗歌的精神已经融进俄罗斯人的血液中,在卫国战争、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时刻发挥着鼓舞民众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范凌霞  童娣 《理论学刊》2006,3(10):120-122
宫志峰的诗歌创作坚守以艾青为代表的中国诗歌的现实关怀精神与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诗坛的“寂寞空旷”中坚守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艾青的诗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同样,阅读宫志峰的诗,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体验的历史与现实的真实,灵魂与情感的真实;感受到诗人纯正的道德感与人格,感受到他的不事雕琢与纯朴。  相似文献   

18.
阜新市从3月下旬开始开展了全市规模的"诗歌阜新"活动。现在,朗朗读诗声遍布阜新市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文化广场、乡镇文化中心等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市民或咏诵经典,或自行创作,展现了“魅力阜新”的诗风词韵。据悉,此次“诗歌阜新”群众性诗词歌曲咏诵活动作为阜新市的重要文化活动将贯穿全年,以群众性红诗咏诵和合唱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接下来的“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中将逐次推进,全力打造阜新独特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9.
唐宣宗大中元年至大中二年(847-848),著名诗人李商隐随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莅桂为官一年,留下极其珍贵的文章36篇,各体诗歌40余首.文章试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寓桂诗歌的境界美、含蓄美、情感美、风格美和语言美作简略分析,以便从这一侧面去了解和探究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长征诗歌略论李安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长征,不仅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且创作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是一座堆金叠玉的诗歌宝矿,值得我们认真发掘整理,研究学习。我国向有“诗之国”的美誉。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劳动、社会实践中常用诗歌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