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要认真分析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缘由。深刻研究思考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完善法规,破除体制性障碍,是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本;进一步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是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源;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升级,是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基;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根;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是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3.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要重视吸引和培育高新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创新标志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品质和优势特征。党中央在对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中,彰显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依赖型和技术依存型的路径选择,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5.
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创新政府是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政府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和我国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节约理念、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进步理念、自然价值理念、产业关联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又好又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内涵十分丰富。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生产力演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必须选择的大战略,在实践中需要破旧立新,建立起支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价值体系、新制度体系、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新生产与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8.
推进湖北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湖北工业经济发展已跨入重要关口,正处于关键阶段。因此,探索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湖北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从原来的“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透视出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深刻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成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各地通过长期经济实践,逐渐形成了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这些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正在生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新的发展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发展的普遍性与各地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科学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国有与民营、基础与创新、计划与市场、强国与富民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四个特征:人口老龄化省际差异大、未来会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以及“未富先老”等。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社会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放大”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缩小”负面效应,实行一揽子政策,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增加全社会劳动力供给以及挖掘人口“二次红利”、通过不同渠道养老资金的统筹安排促进全社会资本形成以及通过拉动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经济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依靠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铺摊子"、上项目,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维系经济增长,不但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经济增长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会越来越多。这种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对资源的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的,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短缺,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其发展应该坚持和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专利制度通过赋予专利权人以公开为对价的一定时限内的独占权,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百年来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专利制度,有效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持了世界经济领先的地位。北京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将专利发展融入其中,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能力、促进转化运用以及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和国际化人才等,支撑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 ,将要加入 WTO,并且要适应其规则 ,这些都对政策创新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政策科学在中国因而既面临挑战又适逢契机  相似文献   

17.
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视角,构建了研发活动影响FDI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模型,运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研发活动在推动FDI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而且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三个方面: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这期间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民族感召力.与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集中体现在“全面”和“建成”两个限定语上,难点和重点也体现在这两个限定语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千万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从现在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7年的时间.这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改革发展任务宏伟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轨道上,实现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进步.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形成和发展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支撑点和诸多关节点的多层次理论体系框架,呈现出形成的渐进性、内容的多层性、创新的多样性、体系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