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赋予公民此项权利有利于扩大公民民主参与性,有利于为公民权利提供另一种新的救济手段,也有利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但现行法律中缺乏对该权利的具体规定,应在《立法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赋予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并建立健全公民启动法律解释的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2.
法律规定的高校权利中的某些职权符合行政权力的主要特征,在性质上应当属于行政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主体,高校在招生录取、教育管理、颁发毕业证与授予学位证等过程中难免对相对方造成侵权。有侵权就有救济,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获得应有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3.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指宪法规定的有关取得和选择工作的权利及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存在维权困境,法律不完善、政府及相关组织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公众平等权利意识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政府对就业歧视进行管制.在加强培养全社会反歧视意识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和内涵,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使他们的权利获得最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并赋予了其一系列诉讼权利,但在权利保障上还有诸多缺失和不足。本文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权利保障的缺失现状出发,建议通过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结合国情与传统,完善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获得法律帮助权、赋予其上诉权、健全防止其受第二次伤害的机制、保障其获得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在内的损失赔偿权、及时获得国家救助和社会保障、加强恢复性司法和刑事和解救济等,以期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减少社会问题,实现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有权利,即有救济;有救济,斯为权利”,体现了权利与救济之间的紧密联系,福利权从产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权利性质已经开始改变,救济方式也开始介入新的因素。针对这种新的变化,探讨了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以及日本对福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扎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一条公法与私法救济相结合的双重构造的救济模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惯例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7.
公民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转化要依靠宪法的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现实切换,需要立法保障、社会权保障和司法保障协同推进。立法保障是宪法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权保障是指公民权利尤其是社会权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安排;司法保障是指权利司法救济机制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宪法诉讼模式的建立能为宪法权利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三种保障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法律赋予教师不同于普通公民的特殊权利,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通过教师享有的权利来体现的。在当前教师教育教学权大量被侵犯的背景下,应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明确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的法律责任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相关规定,并完善教师申诉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9.
完善救济权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配套完备的救济权以资保护,应是权利的内涵所在。从原权利和救济权的牵连关系入手,阐述救济权的基本分类模式,救济权与民事责任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救济权的实现方式,强调救济权在权利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30条所规定的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并未明确救济方式,从逻辑上分析,存在3种救济方式。这3种救济方式有存在的理论根据、优点及不足,并且其也代表了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3种性质。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无论如何定性。在理论上及实务上均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