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瑞鹏 《人民论坛》2014,(2):209-211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认得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荣 《思想战线》2015,41(5):128
中世纪道德哲学的主导线索是意志主义,这是由奥古斯丁奠基,经阿伯拉尔发展,一直到托马斯和邓•司各脱,都围绕理性与意志两个要素绽出、演变。人们习惯认为,托马斯的立场介于理性主义和意志主义之间,主张理智意志论。托马斯强调理性和意志之于德性的规定作用,同时也非常重视激情的道德属性,激情甚至构成德性的第三个要素。总之,激情、理性和意志三者彼此共属,共同作用,触发并规定德性。托马斯的激情与德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进行双重继承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基于现实和理性的考虑,认为解决现实德性问题的依据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逻各斯。逻各斯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只有实在本身存在的理论,那么在属人的存在里,逻各斯是唯一一个不同特征。人生存在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寻找真实的自己,因此逻各斯成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体系建构的核心。《尼各马可伦理学》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7.
政治是属人的社会活动,"界定人性内涵"和"符合人性规定"直接构成了政治生活历史的、逻辑的起点,政治人性因而成为政治生活的鲜亮底色与政治哲学的内在根基。从历史来看,颇具代表性的政治人性理论是古典政治时期崇尚德性的"公共人"设定和近代以来追求自利的"自然人"设定,从政治维度来看这两种范式的政治人性理论都具有浓厚的先验色彩和目的论叙事方法,故而既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陷入一种虚幻的道德论证。所以,当前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人性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性理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和推进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孟子心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康 《求索》2008,(12):114-116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这种本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而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体现人之道德本质。人心与人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实现了人心之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相似文献   

9.
张旺 《求索》2014,(5):4-9
历史理性是国际政治思想史上介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一种重要传统。主要代表有卢梭、柏克、黑格尔等人。该传统在哲学上的出发点是对人性持有双重立场,由此衍生的国际政治观一方面强调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相信人类理性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进步。历史理性试图谋求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这一立场对于当代世界政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三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郝松山 《前沿》2005,9(7):174-176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论断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历史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重大飞跃,它第一次较为素朴地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亚里士多德对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那么,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表述则更全面的理解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构建论说也为我国社会和谐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韩丽华 《求索》2011,(8):118-120
中国儒家心性哲学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儒家哲学中包含着仁爱、良知、诚敬、慎独、尽心知性、节欲等德性伦理思想。这种启发人性美德的内在心性修养论的德性伦理是规范伦理所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儒家心性德性伦理的特征和优势。儒家德性伦理的仁爱良知根植于人的内心,并从人性的内在性上进行德性修养以求得德性之真谛。这可以解决根植于外部的规范伦理所不能解决的人的良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人性自觉这个内在性平面上,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西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及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得出一个概略的哲学地图是有意义的尝试性努力.哲学从人性的"混沌"中开展出不同向度的理性平面,为人们带来了由我理解的观念框架.西方古典哲学对人性的理性自觉,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的德性自觉,马克思和后现代哲学对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吴隽 《传承》2011,(2):54-55,59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理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弦 《人民论坛》2012,(11):140-141
阿奎那运用"理性"整合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奥古斯丁神学,建构起了一个系统化的理性神学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政治与宗教这三大关系的基本问题,不仅顺应了中世纪晚期的社会发展潮流,还为后世思想及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内传"文本《诗术》晦涩难解,诗之术的本质亦不易领悟。文中所提诗人及其诗作,或可作为突破口,以解求学之困。兹以第17章为例,亚里士多德概述《奥德赛》的主体内容,略异于荷马笔下的《奥德赛》。奥德修斯离家的漂泊,是家中危机的根源,而他漂泊的缘由又与一位女仙有关。亚里士多德利用荷马笔下的故事,隐喻性地说明"诗"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突显出奥德修斯的独特心志:奥德修斯拒斥女仙的挽留,执著于回家之恋,是个人对哲学的拒绝和对政治生活的回归;这一过程最终得以实现,得益于智慧女神的伪装术,亚里士多德借此指明此伪装之术正是"诗术"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沿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公共行政主体的德性是指其在身体力行的行政实践中能够获得的“内在利益”的品质或品性。在公共行政主体的德性修养过程中处于观念层面的认识自觉和情感自愿,需要上升到德行实践,这才真正体现了公共行政德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实践哲学将自由确立为人的一切行动的起点,政治和道德作为人的实践行动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通过对政治义务和道德责任之基础的阐明,最终确立了政治与道德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的内在一致性.康德并没有忽视政治行动的特殊性,政治行动作为人类意志的表达和实现方式,规定人类意志的东西既可以是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是自由的因果性,因此,康德是同时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康德对于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阐明,从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康德关于理性统一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