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友声》2001,(5)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日本石川县日中友好协会、日中美术交流会议、日本北枝篆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于7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7月24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开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  相似文献   

2.
773年前,在中国西部广袤的疆土上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王朝--西夏王国(1038--1227年),它拥有自己的文字和灿烂的艺术,它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它沿续到了第190年后,忽然在一夜之间被蒙古汗国所灭。其毁灭之彻底,让后人难寻其踪,难觅其实,西夏文明由此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段既辉煌又神秘的往事。探究神秘的西夏文明,成为对后人巨大的诱惑。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居青藏高原,后来逐步向东扩展,曾归附隋、唐两朝。五代时期,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  相似文献   

3.
寻找西夏     
贺震 《江苏政协》2012,(5):55-56
正神秘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缩影。到宁夏,西夏王陵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在华夏这块土地上,能够创造文字的少数民族,自古没有几个;能够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铁骑折戟的更是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6,(4)
正《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是由我国著名的西夏文史学家史金波和黄润华研究员于2005年共同编撰完成,2008年正式出版。这本书以中国的历史脉络为横轴,以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为纵向的坐标点,清晰地梳理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的使用情况,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历代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专著,学术价值极高。我有幸在王静老师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书中详实的资料,新颖的视角,清晰的结构,都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深。以下是我  相似文献   

5.
11世纪,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朝,曾雄踞一方,与辽、宋王朝成鼎足之势。然而200多年后,随着成吉思汗铁骑所至,西夏被元灭亡。这个神秘王朝消失后,其史料与文字逐渐湮灭。今天,当人们要“破译”这个王朝的种种谜团时,都将目光转向了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它就是——  相似文献   

6.
赵辉 《台声》2011,(7):90-93
2008年10月,台湾作家骆以军出版长篇小说《西夏旅馆》,当时朋友从台湾给我带来这套上下两册的巨著。并非初读骆以军的文字,但读这部《西夏旅馆》,却变得异常艰辛,文字密度令人窒息。那种藐视纲常伦理,价值秩序,一切洗掉从来,摧枯拉朽之感,颇有种兵临城下,不攻克决不善罢甘休的狠心,如此才可以开肩阅读之旅,否则,还是作罢吧。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文字的产生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文字的发明,使人们的交际范围豁然扩大,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而传递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成为“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的分水岭。在我国,除汉字外,还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通过这些文字,保存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字繁多,有的在历史上通行一时而成了“死文字”,如佉卢文、突厥文、回鹘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满文等;有的虽然延续下来,但主要保留在宗教经典中,如彝文、东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发现采用两种少数民族文字的钱币:东汉时期古于闽铸的地方货币,形状——圆形无孔,正面铸有汉文“五株钱”,背面铸有已消亡的古栈卢文字,被考古学家夏鼎命名为‘’汉倍二体钱”。古代钱币上铸有少数民族文字种类最多的是元代的“至治通宝”,该钱币钱文用八思巴文、察合台文、西夏文、汉文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堪称钱文一奇,也是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钱币。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在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第一是蒙古文,在1951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伍仟元、壹万元两种面额上;第二是维吾尔文,在1951年1…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第一年的春天,我们这两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朋友居然雄心勃勃地作了一次宁夏8日游。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中国的版图上面积最小,但是却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三万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的活动,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宁夏即为当时的北郡之地,秦军曾在此开渠屯垦。因河套之赐,宁夏北部土地肥沃,有“千里黄河富宁夏”之称。 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陵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面对远方磅薄蜿延的贺兰山脉和眼前气势轩昂、一望无际的西夏陵,久居城市的我们不禁为之倾倒。 西夏陵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现存帝陵9座,陪葬墓100多座,整个陵区极为宏伟,陵墓都坐北朝南。每座帝陵及其陪葬墓各自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西夏陵于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参观了三号陵,即泰陵——李元吴的陵墓。据材料介绍,帝陵的陵台为塔式建筑、八角形、分五级、七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夏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法律制度是中华法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西夏立法的发展阶段、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特点三个方面对西夏立法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西夏法律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杨培华 《台声》2010,(9):26-26
7月11日至16日,为期5天的时间里,来到宁夏的台湾青年学子们浏览了沙湖、沙坡头、镇北堡影视城、中华回乡文化园等景区,参观了灵武水洞沟遗址、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中卫高庙等名胜古迹,观看了大型回族舞蹈《月上贺兰》,真切感受了宁夏古老的黄河文化和深邃的西夏文化,尽情领略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2.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罗延焱 《人民论坛》2012,(17):166-167
西夏后期,藏传佛教逐渐传入,成为西夏佛教的重要特色。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宗教讲求仪式、法术和诅咒等,它和吸收了藏族苯教的藏传佛教有某些相似之处。加之他们对吐蕃佛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现在我宣布: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2009年11月16日下午15时,倾听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激昂的声音,安阳市政协主席赵微无比激动。被誉为“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的中国首座、世界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安阳开馆了。  相似文献   

15.
西夏刑罚是西夏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继承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西夏刑罚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形成了富有西夏特色的五刑制,附加刑的主要形式为财产刑和身体刑。  相似文献   

16.
高慧 《友声》2006,(1):44-45
2005年7月15日至19日、7月21日至24日,对外友协与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日本北枝篆会等单位分别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了“中国古文字起源———中日甲骨文书法展”。甲骨文,是指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可识读的文字。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鼻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次展览以甲骨文为主题,展出了中日两国古文字专家、学者、书法家模仿甲骨文字创作的书法、篆刻以及甲骨文考古挖掘图片等共计210…  相似文献   

17.
李志鹏 《传承》2011,(31):60-61
西夏于1038年建国之后,社会政治、经济日趋繁荣昌盛,尤其是思想与文化方面,在原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儒家文化与佛教思想,形成了西夏人特有的精神世界,表现在孝道方面有重视伦理、忠孝为先、质直尚义、敬老尊贤等观念。通过对诸多西夏文献资料的释读,为研究西夏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孝道观念的形成及影响提供依据,同时对当今社会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民族理论特别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共同语言”被视为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忽略了中国民族的多层次特质。古代中国,南北、东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迁徙流动时有发生,各民族语言存在互相影响、相互兼用转用,例如回鹘文、西夏语等对汉语的词汇借用,以及汉语从其他民族语词吸收人名、地名、职官名成分等;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仿照汉字创制文字,建立文化符号、完备政治制度;自北朝起,为了消弭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编纂对译辞书传统,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历史表明,民族语言文字总体呈现出“交流互通”的突出特征;同时,由于操汉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汉语自然而然承担起族际共同语的职能,充当不同母语者沟通的媒介。进入新时代,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契合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也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正>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两宋时期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丝绸之路的实态,商品种类、商贸情形以及传播的文化内容,堪称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座宝库。出土西夏文献有助于古代丝绸之路研究西夏地处辽(后来是金)、宋、吐蕃、回鹘之间,控制河西走廊长达191年,这对10-13世纪的西北陆上丝路贸易不能不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史籍的缺载,一度误以为西夏的存在阻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传统丝路在西夏境内断绝。庆幸的是,自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从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掘走大批西  相似文献   

20.
丹巴出美女始于汉代的东女国时期。在《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次评选中,丹巴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丹巴县城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距成都市320公里。大渡河、大金川河、小金川河、革什扎河和东谷河便是在县城聚汇,四条支流交汇以后一路向南,便成了大渡河。传说许多年前,一只凤凰飞到了嘉绒藏族的神山——墨尔多山,随后化成千千万万美丽迷人的美女,于是墨尔多神山下便成了美女如云的地方。史书记载,公元十一世纪,居住在四川西部的拓拔氏北迁建立了西夏王国,拓拔氏是党项的一支,可以说丹巴嘉绒藏族与西夏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国后,西夏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妃嫔从遥远的宁夏逃到气候温和、山美水秀,地处横断山脉深山峡谷里的丹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