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明末清初[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康熙二十年(1681)]的青花瓷艺术没有因御窑停烧和战乱而衰败,相反,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展现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和风貌.陶瓷学界称这个时期为中国瓷器发展的转变期.由于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解放,御窑与民窑的融合和互动,以及科技的发展,使瓷器在构图风格、造型技法、纹饰绘画、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极可贵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文中从陶瓷装饰艺术角度出发,在描述人物纹饰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状况的同时,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质属性并予以美学、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提升,从而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辽阳北园三号墓的汉魏壁画,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上层官宦家庭的生活场景、文化习俗和艺术水平,展现了汉魏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的景象.壁画中浓缩的文化内涵,给予我们许多精神享受,同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魏时期的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素材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艺术价值是美术创造最大价值的体现,也是美术创作过程价值的最终体现。艺术价值的本质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现代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发展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并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2010年我们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人古今姓氏的大辞典,书名为《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疆域内的全部汉字姓氏。历时四十年,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概念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概念及本质特征吴春雷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所谓法的概念就是指人们对法这一社会现象属性的认识和概括。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法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法概念主...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力图把它的法和道义结合在一起。因为在那个时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所以它能够宣称自己的法和它所适用的刑罚是“自然法”,是理性的要求,是绝对的命令。在与封建法作斗争的时期,资产阶级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因而使资产阶级法享有道义上的威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能够宣称由资产阶级国家所适用的刑罚是合  相似文献   

8.
学习周总理的谈判艺术和外交风格——忆中法建交谈判李清泉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是我国同西方大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第一个国家。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国际事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法建交谈判是在周总理亲自参加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我当时担任中...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初建时期是社会的变革时期。为服务于新时代、新国家形象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很多新传统被发明出来。它们具有时代的革新特色,也与特定传统相连以求得稳定性。这些新传统借助公共领域中的仪式化的活动展现出来,最终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这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对这些新传统产生原因和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借此加深对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宁阳明清时期的8个贞女案例证明其贞女的选择无不出于自愿。她们作此选择由多种因素促成,不应简单地归结为男性的压迫和儒教的影响。对包括贞女在内的更多历史上妇女生活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细致、真实地了解当时妇女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在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的进程中从正反两方面获取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明永乐初太仓刘家河天妃宫庙"返魂香木"神奇故事,明清资料或有失误,今人引述更是欠考。本文旁征博引,细密剖析,上考古人,下辨今者,试图还历史以真相。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清末立宪经历7年,其性质是专制改良,不是民主革命。清末立宪失败有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文化变迁、派别较量、族群关系、人物作用6个层次的原因。清末立宪失败对清廷维新派、清廷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四个政治派别各有不同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西学始与我国学界发生联系。在西学初传的过程中,我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其作出过何种反应?这些反应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西学东渐又是如何影响我国学术走向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联系文化传播的内在理路和外在境遇,逐层揭示了西学东渐在促使传统文化走向近代转型的初次尝试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变迁。在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的流通货币,但由于明朝社会内部的变动,特别是明朝在对外贸中长期保持顺差,在明朝中后期通过私人海上贸易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为白银的大量流通奠定了基础。白银货币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逐渐完成,而明朝的白银货币化猛烈刺激了中国的白银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海外私人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谈迁较早地放弃了科考,转而全心治史。谈迁立志写作《国榷》,是在天启元年。修史的直接动因,是不满意晚明的当代史纂修事业。第一稿前后用了6年时间,原稿称《国榷》,全书下迄天启,共百卷。以后,续有补写。顺治四年稿子失窃,顺治十年重新成稿。北京几年的反复修改与补充,使《国榷》第二稿更趋完善。在《明实录》尚存的时候,应理性地看待《国榷》,须从第二位角度来思考《国榷》的价值与地位。《国榷》优于《明实录》之处,有以下几点:写出了《明实录》没有写的真相,补充、纠正了《明实录》存在的失误,可补明末三朝记录不足之缺,且有《明实录》的史料信息检索功能。  相似文献   

18.
蛋壳是漆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媒材,对它的利用,更增强了漆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与丰富性。正基于此,本文由蛋壳在漆画创作中的问题切入,逐一论述了其历史背景、物理属性、创作过程中的物化选择、以及艺术构想与技法等问题,由浅入深,论据与论理和谐统一,翔实周密,较好达到了文章所要阐明的论题。  相似文献   

19.
柳如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女诗人,她的作品一洗传统女性创作的绮罗香泽之态,遣词庄雅,格调高绝,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柳如是研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柳如是的优秀诗歌作品传世不多,进行柳如是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开掘其中所包含的人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