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中国,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推动下近代女学产生,并且始终贯穿着贤妻良母式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中国女性的现实要求的。近代女学的产生不但给大批中国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其中许多女性跳出了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模式,参与社会职业活动。这为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女性伦理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伦理文化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时至近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在西方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冲击下,在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型,从而也奠定了现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基本雏形。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又面临着未来发展问题,何去何从成为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吕碧城为个案,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对其思想观念和实践进行论述,展示其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轨迹,可以探寻近代知识女性从蒙昧到觉醒的变迁,揭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妇女运动的特点与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倡导女性解放,发展女性教育.在此影响下,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脱颖而出,虽然其数量不多,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对女性运动的推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玉 《工会论坛》2009,15(1):149-150
女性在传统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和被压迫的地位,传统的价值观念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及着装习惯。透过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变迁,我们所看到的是女性开始走向解放与个性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近代变法思想的产生与结局吕家毅纵观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宏阔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政治派别都提出了代表各自利益的社会变法思想。这些思想良莠列,百态千姿,反映了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的赶超思想是在民族危机和中华民族觉醒的背景下兴起的。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赶超思想得到进一步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国近代赶超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后聊斋》看近代女性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化发展到近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韬的文言小说集《后聊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近代女性文化演变的轨迹。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他进步的女性思想:主张男女平等,承认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地位等;在婚姻观念中,表现出自主、一夫一妻等一些具有近代特点的婚姻追求。  相似文献   

9.
彭旭 《工会论坛》2013,(6):172-173
《元始女性是太阳》对“青鞘”及其女性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青辖》是近代以来日本女性自我觉醒和追求解放的集中反映,是日本女性主义思想的起源。“青鞘”及其女性作为标本是我们认识日本近代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女性文学发展的切入点;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当时日本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存环境、人格形态及文化心理等。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妇女解放的呼声日渐高涨,女子教育发展很快,争取到了男女同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实现了男女同校.随着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推进,知识女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女性教育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主要包括强国必兴女学、掌握知识是男女平等的基础、要全面推广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同校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心民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试图在国家的积极干预下,以农业近代化为前提,以工商实业近代化为关键,推动一个近代化中国的出现,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近代化的大潮中。这一思想并未能真正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思想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黎锦晖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还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开拓者。从他的部分流行歌曲作品中可以窥察出其进步的女性关怀意识及爱国思想,这对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黎锦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并逐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和研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在中国有多种版本。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时代主题,也启发和影响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遭遇到的更多是拒斥和批判。本文描述了马基雅维利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并分析他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心民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试图在国家的积极干预下,以农业近代化为前提,以工商实业近代化为关键,推动一个近代化中国的出现,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近代化的大潮中.这一思想并未能真正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思想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和李大钊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先驱和传播者,其思想对当时社会以及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当时中国社会背景条件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的思想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梁启超在追求富国强兵的目的下,反过来就拟建置国家和政治的性质与结构,考虑个人自由与自治的立场。而李大钊所推崇的立宪政治亦蕴含着自由思潮和民治主义。本文通过剖析对比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李大钊的民治主义的自治思想,来解读二位思想大家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50-60年代,曾国藩在时局影响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他提出了和戎与自强的外交战略;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讲求诚信、谨守和约、注重实力等外交策略.这些主张多来源于传统,但又不同于传统,有其近代性倾向.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介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明治维新是近代世界历史风云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曾产生过相当影响。自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原因而起作用的,所以在不同条件下这种影响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考察,可以从一个侧面使我们对近代中外关系如何互相激荡加深认识;对一百多年来历史潮流如何回环曲折而又不断奔腾向前的总趋势加深理解,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治安制度在西方先进的警察制度的影响下,由习惯性"内视"而改变为"睁眼看世界,"逐渐由坚持长期传统的治安制度而转变为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治安思想形成、治安机构建设、治安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推动了中国近代治安制度近代化进程,为现代治安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