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之沧 《求实》2004,1(3):17-20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从“微观基础”入手 ,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精细分析 ;承认历史是一个客观过程 ;但又指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限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而要努力将其逻辑化、规范化、模式化。他们认可马克思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概念 ;同时针对新时期的“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等问题 ,提出一种革命性的阶级划分理论 ;并相信存在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创造及阶级剥削的理论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基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苏维埃革命中对此进行了早期的实践。中央苏区在摧毁旧的剥削社会和建设新的苏维埃社会过程中,先是以财富多寡来论阶级剥削,并推行共产平分财富的政策;继而以革命前是否劳动与形成剥削关系来区别阶级剥削,注意保护中下层劳动者的财富;最后将创造财富中的劳动及其剥削关系计量化,进一步保障此前土地革命中受到打击的中农、贫农劳动者的财产。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共在苏维埃革命中的艰辛探索,并在如何全面分析价值创造的要素、如何合理解决收入平均问题等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对其要重新界定和科学分析。他们提出,新时期的剥削主要不是源自剩余劳动,而是产生于财产关系的不均和财产分配的不公;新生的官僚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不仅促成新阶级,也使它们拥有过量财富,这就是“阶级-财富”、“阶级-剥削”和“阶级-权力”对应原理;对“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和“新中间阶级界定”等问题也要做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罗默把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剥削的存在始终是以财产关系的存在作为前提的,从而提出了公有制下的剥削和社会主义的剥削概念.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这一为人关注的敏感问题.马克思与罗默的两种剥削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无疑会深化对剥削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5.
如何衡量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成绩和得失,我以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阐释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理论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创新、扩展、延伸.例如"剥削"概念就亟待作与时俱进的阐释.本文试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界定剥削和应采取什么手段消灭剥削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章主要说明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割情况,以及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以及地租)所表现的资本主义关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理论分析,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历史性质,进而明确无产阶级是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的,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剥削观是其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备受关注又饱受争议。应当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真理认识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逻辑思路,从界定剥削概念、细分剥削者的收入构成、厘清剥削现象的发展过程三个维度着手讲授马克思的剥削观,将有助于在坚持原典立场与解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回答学生思想中的新疑惑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但是,劳动价值论经历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实践外化与波动过滤后。则出现了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值论对立的幻象。这种幻象使我们曾经长期陷于既要维护马克思关于剥削的基本理论,又必须跨越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与需求或稀缺价值现实鸿沟的尴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意识形态偏见较强的学者大肆抬高需求或稀缺价值,贬低甚至否定劳动价值论。其解何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视域中,劳动价值论仅仅是剥削理论价值理性层面的逻辑基础;评价剥削现象的“合法性”问题应该是历史与道德价值统一标准;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剥削新情况的分析,更需要我们注重政治哲学视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朱园园  钱娟 《世纪桥》2010,(3):76-77
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他建立的6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罗默的分析方法透露着分析哲学的方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语言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非劳动收入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沿用"资本剥削"的概念,并不是背离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理论;非劳动收入是对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合法收入的新概括,比"资本剥削"更合理更科学地说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