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赣粤边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赣粤边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战胜敌人的最基本力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赣粤边有利的地形,是红军游击队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赣粤边游击区和湘鄂赣边游击区都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重要的游击区。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虽然两块游击区的革命斗争特点各有差异,但是他们在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端与广东省北部交界处,是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的所在地,因此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1935年3月,项英、陈毅转移到赣粤边游击区后,在他们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赣粤边红军在失去中共中央及各方联系的情况下,在深山中与敌人周旋,进行了顽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4.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端与广东省北部交界处,是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的所在地,因此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1935年3月,项英、陈毅转移到赣粤边游击区后,在他们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赣粤边红军在失去中共中央及各方联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00,(10):26
1960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全国县以上各级领导人都来到北京开会.来自当年赣粤边游击区的大余、信丰、南康、南雄等县的负责人,一起去看望红军长征后在赣粤边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副总理.  相似文献   

6.
长岭会议,项英、陈毅着手解决红军游击队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确定了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从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以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坚持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底先后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为止。这段时间,通常叫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当时,由于党中央“左”倾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即中央主力红军退出江西中央苏区3个半月后,江西革命根据地就全部被敌人侵占了。留守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约46000余人,其中伤员约3000人,分散坚守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边、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边、闽北边、闽东边、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边、鄂豫皖边、鄂东  相似文献   

8.
1935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部失陷。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随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突围来到赣粤边地区的油山。同年4月,长岭会议决定以油山区和北山区为主要根据地,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从此,陈丕显等人就在赣粤边的大余、信丰、南雄等地领导红军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中,陈丕显在大余池江留下了一段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9.
袭常 《党史文苑》2006,(12):21-25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以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仍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进行艰苦战斗.1934年12月下旬,信康赣雄临时特委副书记杨尚奎(当时叫杨上魁)和部队一起,冲破敌人的封锁线,由中央苏区挺进赣粤边.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赣粤边战斗历程.在赣粤边庾岭山脉方圆数百里的山山水水间,在无数革命群众的支持掩护下,杨尚奎和战友们一起,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革命战歌.  相似文献   

10.
<正>刘建华,原名刘新潮,1944年改名。1929年参加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经历了中央苏区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在红军长征、新四军北上抗日、东纵北撤烟台时,毅然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三次在转折关头留在赣粤边。从1934年12月起,直至解放,在赣粤边坚持斗争长达15年,是赣粤边一面不倒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赣西南区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中共赣州地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12月7日,项英在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分析了“井冈山时代(期)的游击战争”“在江西苏区进行大规模革命战争中周围的游击战争”“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三种游击战争的性质特点,指出三年游击战争是一种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主要的基础是依靠在群众力量上。正如项英所言,项英、陈毅等在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群众工作策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正因如此,以赣粤边为核心区域的南方红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存活下来并取得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4年10月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陈毅,时刻打听着主力红军的消息,希望能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可是,陈毅领导的赣粤边红军游击队长年累月战斗在崇山峻岭之中,又无电台,  相似文献   

13.
三年苦斗,陈、项结下生死之交1935年4月,项英、陈毅几经辗转,来到赣粤边区的油山脚下,和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赣粤边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早几天从中央苏区突围来的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省少共书记陈丕显会合,在一个小山村(长岭)召开了紧急会议(后称长岭会议),制定了坚持游击战争的方针:“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依据这个方针,赣粤边划分成油山、北山、信康赣、南山和上犹5个游击区,并将突围来的红军和赣粤边游击队1500余人编为5个游击大队,分赴5个游击区坚持游击战…  相似文献   

14.
<正>新四军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最初全军编为4个支队,第一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一、第二团;第二支队由闽西、闽南、闽赣边及浙南等地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三、第四团;第三支队由闽北、闽东游击队编成,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手枪团;此外还有军部机关和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余人。新四军虽然兵力不多,装备不好,但它的主体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精华,是忠于党、忠于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以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仍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进行艰苦战斗。1934年12月下旬,信康赣雄临时特委副书记杨尚奎(当时叫杨上魁)和部队一起,冲破敌人的封锁线,由中央苏区挺进赣粤边。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赣粤边战斗  相似文献   

16.
正闽浙赣边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区域。大革命时期,即开始有党组织活动。土地革命时期,边区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先后建立了工农红军,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其中闽北、闽西北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闽浙赣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为中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闽北是闽浙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浙赣边区很多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在赣粤边根据新的情况,创造性地采取新的斗争形式和策略,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火种,为迎接抗日斗争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8年2月,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二营北上抗日。1945年8月后,东江纵队等北上部队挺进到粤北,先后派出三支部队进军油山地区,重新点燃了赣南老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斗争烽火。下面叙述的就是发生在新四军红色源流的一则真实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局在皖浙赣边建立第二战场的中心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20.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第4期刊登了李良明同志《项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一文。该文对项英在领导赣粤边游击战争期间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尽管文章对项英在主力红军长征后领导中央苏区军民掩护党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没有阐述,但仍不失为一篇对于研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有参考价值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