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东亚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也就是APEC成立的第二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核心会议"(EAEC)的设想.由于美国的反对和日本的畏缩等原因,这一设想当年未能成为现实,但它仍然是活生生的,不妨把它称作是"东亚共同体"的引领或雏形.现在,16年过去了,东亚形势有了许多新的重要发展和变化,人们又看到了追求这一目标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10+3"东亚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建立,使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得到了积极推动。然而迄今为止,涵盖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合作模式只能在基本遵循东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与创新,即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与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应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6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拉美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搭建平台、构筑网络、汇聚共识、建立机制、促进合作,汇聚东亚地区拉美研究机构的集体共识,发展区域间的学术网络和合作机制,未来与拉美地区亚洲研究网络实现对接,为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东亚和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东亚①地区国家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内国家间合作广泛展开.以"10+3"和"10+1"为主要机制的东亚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现象中的新生事物,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东亚合作发端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在1998年年底举行的第二次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盟9国(当时柬埔寨还未加人)和东北亚中、日、韩3国顺利实现了首次领导人聚会,他们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共识,成为东亚合作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合作发展新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化的发展新阶段。由于包括日本、中国、东盟等在内的东亚主要国家都参加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来,使经济合作机制化在东亚地区具有了普遍的性质。但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惟一形式。目前东亚经济合作已经出现多种机制并存的局面。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它给东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化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离成熟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东亚海洋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目前领土与海洋权益等问题阻碍着东亚区域海洋传统安全合作,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介入和域内国家海洋能力的差异等因素也影响着东亚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为此需要引入信任机制.信任是国家间达成合作的基础,长期的利益互惠有助于信任的构建与维系.东亚区域发达的海洋贸易合作、对航道运输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多领域的非传统海洋安全合作为其构建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可以从利益、制度与情感层面入手,构建起海洋安全信任机制框架,深化海洋安全合作,从而维护东亚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东亚共同体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第九次"10 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东亚共同体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同目标.然而,由于出发点不同,东亚各方对东亚共同体的态度和立场也不尽一致.展望未来,在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方面,既有区域内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区域内双边自由贸易和APEC贸易自由化发展等有利因素,也有在东亚共同体涵盖范围上的歧异和日本蓄意争夺领导权等不确定因素,其实现的道路将是曲折、艰难的.  相似文献   

8.
海洋污染合作治理作为公共政策本质上是要解决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东亚海域污染情况复杂,合作治理难度大,尽管目前已有东亚海洋协作体、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等合作机制,但成效甚微。"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回应了多极化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洋污染治理格局变化,聚合了海洋污染治理的全球共识,为解析和指导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深描东亚海域污染各治理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揭示其行动逻辑及作用机制,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阐释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博弈产生的动因,通过经典博弈模型描述中日、日韩、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间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过程,能够解释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效果欠佳的症结所在,进而需要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全面优化各治理主体行动策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完善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12年11月即将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全球将看到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议组织的诞生.这个协议组织全称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2012年8月,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经济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领导人会议上共同推出RCEP.RCEP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新产物,这一开放的合作机制将直接影响今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企业发展也将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东亚共同体:路径、机制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体制性原因,东亚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应该说,这是区域合作的政治构想。然而,作为政治构想的东亚一体化是一种"经济增长型政治"的意图,它走出了一条与欧盟完全不同的路径。首先,在欧洲,以"欧洲人"为核心的欧洲主义成为地域统合的原动力,可是,东亚经济统合缺乏"欧洲人"那种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地域结构性的差异。其次,东盟"10+3"模式是东亚共同体的推进机制,然而,与欧盟比较,东亚缺少一个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又有法律约束力的推进机构。再次,冷战从欧洲全面退却,但是,在东亚,"冷战"呈进攻态势,"亚洲主义"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最后,文章指出,应以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东亚机构建设,以机构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并推动东亚共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