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成渝经济区优势之历史与现实   成渝地区的开发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把人类高级的经济技术活动,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和城市的发展提前了一两千年.   ……  相似文献   

2.
阎星  姚毅 《先锋》2020,(4):40-42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之后,第四个在新时代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研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特征,主动作为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加普及的发展目标."近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一曲成渝地区教育协奏曲正在奏响.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周年之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也提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路子,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共建"绿色经济圈".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肩负时代使命、担当历史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两年多来,成都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下一步,成都将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  相似文献   

6.
《先锋》2022,(4):64-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个方面希望,为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四川省“主干”城市,成都市文联将推动全市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持续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在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成渝地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川渝山水相连,人缘相亲,  相似文献   

8.
黄建华 《先锋》2023,(3):28-32
<正>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提出有关部委要指导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2020年,内江市纪委监委在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同时,做细日常监督,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不断彰显。内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王渊近日接受廉政瞭望记者专访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的内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以高质量纪检监察工作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成渝城市群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成渝城市群具有整体功能初显、工业结构相似度渐高的特点,也存在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不易、区域管理模式较难突破的问题.成渝城市群要以“新四化”为指针,定位于“内陆开放型城市群”,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叠加各项发展优惠政策,在管理上从区域行政治理向区域统合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刘涛 《先锋》2017,(3):12-15
成都作为国家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以及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整个经济第一大产业和就业第一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带动成渝城市群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12.
正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川渝黔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应有之义。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之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成渝两地发展的重大利好,也是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动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精准聚焦成渝红色资源联线开发,找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入点。通过深度调研和前期论证,最终形成资政建议,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服  相似文献   

14.
范锐平 《先锋》2020,(3):12-13
新时代,成都担负着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和促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重要使命。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找位置强担当作贡献,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线,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更好肩负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正紧扣贯彻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多领域行动,多项目联动,多层面互动,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走深走实的关键阶段。1月28日举行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要找准工作抓手,做强一批重大平台,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抓实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批重大政策,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这充分彰显了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7.
“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和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给"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代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文章运用创新经济学中的"后发优势"理论,在分折"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具体措施,阐明了"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攀西城市群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攀西城市群有利于加快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增强成渝经济区发展聚集力和带动力,形成整合效应,促进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攀西城市群建设应明确战略定位,突出特色和重点,推进核心城市与城市群双向互动,增强攀西城市群建设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渝西经济区是成渝经济走廊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与四川相邻的市县一道具备了建设城市连绵带的基础.渝西经济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的示范区具有区位、基础、资源、产业等方面优势,可以建设成为川渝合作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产业集聚基地、旅游侏闲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把渝西经济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示范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达成共识;积极研究谋划,健全机制;深入项目合作,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都市属国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成都东进重大战略中,承担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发挥着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开放带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