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六世纪后期,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了菲律宾群岛,在马尼拉开辟了通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以把中国的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美各地。此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于是,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外贸易船满载着各种货物涌向马尼拉,使中国与马尼拉的海上贸易遽然达到了繁盛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中国与马尼拉海上贸易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2.
近代早期,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者先后进入东南亚,东南亚传统海上贸易格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被欧洲殖民者所掌控;香料贸易基本为欧洲殖民者垄断;东南亚本土商人、印度商人和中国商人等传统商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欧洲殖民者也逐渐参与或垄断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诸多主要贸易。实际上,欧洲殖民者已成为了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3.
十六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漳州月港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六世纪是中国海外贸易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广东地方官无视朝贡贸易的原则,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东来的葡萄牙殖民者在福建、浙江沿海的走私贸易,不断对海禁发起冲击,倭寇的骚扰与掠夺,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本文拟对这些变革,以及漳州月港的崛起作一初步的论述。一  明初厉行海禁,“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1。对于海外国家来华贸易,明朝政府则采取鼓励政策,要求他们以“朝贡”的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由明朝政府直…  相似文献   

4.
一1984年11月,为纪念四百多年前“中国之船”的到达,在墨西哥古老的港口城市阿卡普尔科举办了首届“中国之船”商品展览会。据史料记载,中国同拉丁美洲的贸易始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墨西哥和菲律宾之后,利用中国同菲律宾的  相似文献   

5.
石坚平 《东南亚》2010,(2):81-85
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东亚既有的朝贡贸易体制遭受到不断的冲击,缓慢地走向瓦解,东亚逐渐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这为明朝中后期中菲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使传统的中菲贸易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重要一环。然而,这个时期的中菲贸易受到来自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深刻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以漳州月港为起点,马尼拉为中点,阿卡普尔科为终点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路的开辟,福建在中国与拉丁美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首先,大量的中国丝绸和瓷器通过福建输入拉美,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同时,拉丁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天主教传教士沿着大帆船贸易航路来到福建,扩大了双方的宗教文化交流。第三,福建移民移居拉丁美洲,将中国文化传入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7.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其原因除了传统的各种因素以及明末清初政治性集团移民而外,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开发南洋对华人移民的需求和明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所造成的.在这一移民潮当中,中国对东南亚  相似文献   

8.
英国殖民初期缅甸掸邦的茶叶贸易在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统治下,在当地土司头人和代理商的重税盘剥下艰难地向前发展,最终迫于各种压力,困扰茶商的税费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也带动了掸邦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世界各国定居的华侨和华裔共有二千多万人,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九个国家)。我国华侨出国到东南亚地区定居虽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其大量出国都是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后(特别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开发掠夺当地矿山、种植园的过程中,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两省)拐骗和掠走了大批破产的农民到东南亚地区去充当苦力,当时这些被拐骗的中国苦  相似文献   

10.
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约10%。1998年的总贸易额达149亿新元。中国目前是新加坡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4大外资来源,排在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和美国之后。新加坡在中国的累积实际投资额达210新元。吸引最多新加坡投资的5大中国省市依次是江苏、福建、上海、广东和山东。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约10%。1998年的总贸易额达149亿新元。中国目前是新加坡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4大工业资来源,排在香港、台湾(台区)和美国之后。新加坡在中国的累计实际投资额达210亿新元。吸引最多新加坡投资的5大中国省市依次是江苏、福建、上海、广东和山东。中新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在环中国海贸易圈内,传统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活跃在东亚贸易大舞台上的除了起主导作用的福建海商,还有新航路开辟后到达这里的葡萄牙人以及日本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逐渐被纳入到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去,环中国海贸易圈出现了激烈动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满铁的“满洲”经营与附属地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者以“满铁”为主体,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等侵略。同时利用“满铁”以满铁大连图书馆和国立奉天图书馆为集源中心与附属地各图书馆,形成纵横交错的东北文化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场所。最终以文事的形式来管理达到实以武备统治东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尼扬姆维奇人是19世纪坦桑尼亚内陆地区最重要的贸易者。尼扬姆维奇人成为非洲东海岸内陆贸易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口头传说所显示的偶然性外,也和他们所生活地域的地理、气候和物产密切相关。由于商品来源的日益枯竭、其他贸易者的激烈竞争导致地区形势的动荡,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等原因,尼扬姆维奇人的贸易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5.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初与中国建立了关系后,贸易乃是两国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琉两国的特殊关系,由于明清两朝对琉贸易的发展,对福建港口的兴盛、福建商品市场的繁荣和琉球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拟对此做一粗略的考察。一、中琉贸易的形式与性质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即遣使外夷,诏谕四海,“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人贡”[1]。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明太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民间海上的私人贸易一律禁止,他认为:尽力求利,商贾之所为,开边启衅,…  相似文献   

16.
开普港口贸易与南非土地问题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旗 《西亚非洲》2008,1(1):35-41
南非土地问题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追溯至历史上荷兰人开拓殖民地之时.造成殖民者逐步侵吞科伊桑人和班图黑人土地的根源在于日益扩大的世界贸易,以及开普港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尽管布尔人到南非半个世纪后便中断了他们与祖国的联系,但他们从来没有中断与外部的联系,正是贸易把他们与欧洲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他们经营贸易的过程又和他们在南非的土地扩张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1684年以前的贸易人们应该注意到,在实行海禁的几十年里,走私贸易并未完全禁止,因为中国的海禁并不认真,也不象1636年以后的日本人那样闭关排外。清朝当局所以不能完全禁止非法贸易,主要是国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以商人和某些地方官员的勾结无处不在。在那莱王朝的头十年里,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私商在阿瑜陀耶、曼谷(阿瑜陀耶的南部门户)、六坤、宋腒劳和庄他武里贸易。这些中国商人主要来自广州和福建南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褥(Sulu),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南部,为古代东南亚著名的商业岛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与中国正式建立通商关系。其后,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彼此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甚为密切,并一度在明朝初期达到高潮。鉴于史学界以往多侧重于研究明朝中国与苏禄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本文拟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关系作一初步的考察。一、贸易的类型与特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大体上可分为民间帆船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两种类型。自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开放后,福建沿海每年就有三至四艘商船直航苏禄贸易。降至清代,这种民间帆船贸易关系依然维持着,其规模亦不相上下。每年冬季,以  相似文献   

19.
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政策与演变(1602—1942)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596年荷兰殖民先锋队尾随葡萄牙人入侵印尼。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亚洲进行贸易和殖民经略活动。1605年占领了印尼的安汶岛。1619年占领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并以该地为殖民总督驻地。之后,荷兰殖民者一面发动侵略战争蚕食印尼领土,到二十世纪初,才占领了印尼的全部领土。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曾不断改变其殖民政策。从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至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的三百多年间,荷兰在印尼的殖民政策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政策时期(1602—1799  相似文献   

20.
兴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元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制度,为明王朝所继承。然而,明代市舶司在机构设置、职能发挥、选官制度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市舶司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性职能日益增强;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方式相应地由官方贸易为主体演变为以民间贸易为主体。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面对着东南海防与财政危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海外贸易政策,而主持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机构,也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职能方面有所转换。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督饷馆,督饷馆的设立对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由市舶司向海关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