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公诉阶段作为公诉人在审查公安机关调取的证据时要全面、细致,以利于在出庭公诉时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2.
答辩是公诉人出庭公诉中指控犯罪,反驳被告人及辩护人错误观点的重要方式,因此,公诉人能否对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观点及时、准确、客观、有力地进行答辩直接关系到出庭公诉的成败。笔者拟就出庭公诉中的答辩技巧谈点粗浅体会。 一、从驳斥对方论据的角度进行答辩   刑事诉讼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被告人有罪与无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以及如何适用刑罚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公诉人与被告人及辩护人辩论的焦点,即双方的论点,其各自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则为论据,而对事实的认定又源于对证据的认定。因此,证据、事实和法律成为法…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一年多时间,公诉人在依法出庭支持公诉的工作中已逐渐适应了新形式的庭审制度,在法庭上掌握主动,积极出击,揭露犯罪。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通过宣读起诉书、提出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并经过讯问被告人、对所要证明的事实进行举证,到最后发表公诉意见、进行法庭辩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保证起诉成功。如何运用好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关系到整个公诉案件成功与否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现阶段,由于刑诉法中关于举证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具体的操作规程都是公诉人在实践中,根据各自…  相似文献   

4.
试析法庭调查中讯问被告人的几个问题常瑞祥叶桂生何建明出庭公诉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成败,关系到追究犯罪分子是否有力的问题,而庭审调查中的讯问被告人则是出庭公诉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  相似文献   

5.
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主要任务是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成立,请求法院给予被告人以法律制裁。在庭审时,公诉人可以运用二难、类比、反证、归谬等逻辑方法来圆满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庭审模式增强了控辩力度,使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实践中,在庭审时,辩护人往往出示一些新的物证书证,或提供新的证人证言,或对被告人、被害人进行诱导性发问,以达到减轻或免除被告人应负罪责的目的。在面对案件证据发生变化时,公诉人如何应对才能确保出庭质量呢?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1.双方的身份和职责不同 检察院的公诉人,身兼二职,一是公诉职能;二是法律监督职能。因而,公诉人在出庭时不是一方当事人。检察官以代表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庭履行控诉职责,运用证据揭露、证实犯罪,同时又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对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控方在法庭上“居高临下”位高权重,而辩护人受被告人的委托或人民法院的指定而产生,是重要的诉讼当事人之一,职责是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类似英美法系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增强了庭审的对抗性,从而对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庭审方式的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以庭审公诉为中心,加大出庭公诉力度,因为出庭公诉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庭审效果、判决结果,关系到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目的能否实现。本文试就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举证质证和答辩,与辩方进行对抗的问题做一点探讨。一、讯问有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的庭审方式的施行,庭审讯问已成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实公诉机关指控的准确性,进而对被告人正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庭审讯问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也使得公诉人的庭审讯问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尤其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供等现象,更加大了公诉人庭审讯问的难度。如何做好庭审讯问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吃透、吃准案情、充分准备外,讲究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出庭公诉中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和技巧略抒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由于出庭公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公诉人的在出庭支持公诉时经常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如何在出席法庭时,特别是在法庭辩论中表现从容,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庭前的证据审查、庭审中的心理调适以及必要的法庭辩论技巧这三个关键环节,因为这三个环节对提升公诉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环节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罗少威 《法制与社会》2012,(22):127-128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的情况及证人拒绝出庭、拒绝作证时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证人出庭必然成为常态,在对落实刑诉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对公诉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公诉部门、公诉人应当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履行指控犯罪及法律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被告人零口供是指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公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均作无罪供述,拒不认罪。由于这类公诉案件缺少了“被告人供述”这一直接证据。加之上述所属的特点,使得此类案件在出庭公诉、指控犯罪环节上存在极太难度。它不仅要求公诉人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求公诉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它更要求公诉人在提前介入、庭前准备、举证质证、发表公诉意见以及庭上答辨等诸多方面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做到成竹在胸,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3.
一、对辩护方当庭提供的证据审查的特点: 1、职权性。公诉人当庭对辩护方提供证据的审查,是基于其特定的身份,一是国家公诉人的身份,二是出庭检察员的身份,与此相适应的是出庭支持公诉与监督的职责。对辩护方证据审查的目的,一是确定证据的效力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辩护方提供证据的审查,监督辩护方的诉讼代理行为。 2、逆向性。公诉人当庭对辩护方提供证据的审  相似文献   

14.
检察人员在出庭支持公诉时,常出现对自己身份表述不一的情况。其说法诸如:本人、公诉人、本公诉人等等,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准确。首先,公诉人与本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公诉人,是指有权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请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进行审判监督的检察人员。所谓本人,顾名思义是  相似文献   

15.
支持公诉是指公诉人出席法庭,代表检察机关指控犯罪,要求法庭判决被告人有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长期以来,支持公诉这一提法被司法机关及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律用语,刑诉法也将其固定下来。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妥当,应予修改。首先,公诉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公诉职能又是通过公诉人的出庭控诉活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公诉人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是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公诉人与公诉机关融为一体,不存在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因此,支持公诉一…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是指公诉人在提起公诉或出庭支持公诉活动的过程中,根据犯罪的事实和情节,就被告人的量刑问题向法院提出具体意见的诉讼权力,其本质是公诉权的下位权能。合法性原理、控审分离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是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在出席一审法庭时,辩护人往往出示一些新的物证书证,或提供新的证人证言,或对被告人、被害人进行诱导性发问,来与公诉人分庭抗礼,以达到减轻或免除被告人应负罪责的目的。因此,公诉人为确保公诉质量,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就有必要对辩护人当庭提供新证据之对策加以探究。 一、辩护人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进行诱导性发问的 在辩护人向被告人发问时,公诉人应认真倾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使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成为必然,虽然控辩审三方的庭审结构得到了完善,但也给公诉人的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各地检察机关纷纷探索适合自身的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机制,实践中形成了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办案组集中出庭公诉模式和承办人出庭公诉模式三种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不同机制的优缺点,为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简易程序出庭公诉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主要任务是证明指控犯罪事实成立,请求法院给予被告人以法律制裁;同时为了达到指控犯罪的目的,还要根据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对辩护人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在庭审时,公诉人可以运用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来圆满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对我市区、县法院去年审理的重审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在我们调查的30个案件中,有16件开庭审理时公诉人没有出庭支持公诉。通过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审判人员和检察人员认为发回重审案件不同于第一审刑事案件,原审时公诉人已经出庭支持公诉了,重审时就可以不出庭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 重审刑事案件公诉人不出庭,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刑率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除罪行较轻经人民法院同意的以外,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