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时视角考察,理性和主体性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理性和主体性的互为援手实现了现代性从“前现代”的脱域,理性和主体性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理性对主体性的遮蔽揭橥了后现代性的自反话语。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的虚假和解,后现代主义从批判黑格尔出发,揭示了理性原则对主体性原则遮蔽的现代性困境。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在批判之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虚假和解的现实根源——资本的主体性,在建构之维以其实践原则实现了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币口解。  相似文献   

2.
秦廷国 《求索》2007,(4):136-138
反传统形而上学和“问题”意识等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凸显于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异化应用的批判中。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应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导引,建构一种比传统社会确定了的价值更先进、克服了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的缺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命运”构成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性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肖鹰 《学习与实践》2006,(6):134-136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言说为视角,勾勒了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到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由此呈现了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主要内容,指出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运动中,一个基本的动力是有效地限制主体性的自我扩张而又极大限度地保证主体性的自主原则和自由精神。这无疑是一个不可最终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正是在现代性批判中,发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在现代人和社会的内在困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旱期现代性批判的经典文本。它的三个主要方面形成马克思现代性话语的内在逻辑: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构成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基础:异化劳动是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内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共产主义是现代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实践理性;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其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澄清,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解读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后者源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通过把握马克思的3个主要论题并将其与古希腊式政治活动的比较,阿伦特提出,马克思既终结了这一传统,同时又仍然处于传统的窠臼之中.阿伦特的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总体说来,这一分析只是在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中处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资源,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分析批判和由此展开的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对话,以及对现时代政治状况的批判和治疗作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现代性批判至今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2.
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西方现代性,在创造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使人受到“物的依赖关系”的抽象统治。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以物为本的劳动原则和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基础上,弘扬真正的劳动原则,用以超越并替代资本原则,为现代性的转型与建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正在开展构建新型现代性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人类现代化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路径,开启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型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3.
价值多元和价值虚无,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问题。西方现代性思想家将之归咎于主体形而上学和理性的悖论,并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回到古典时代等诊治方案。马克思则在理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深入到资本逻辑的批判,实现了对现代性价值问题的总体性诊断。而这些理论对于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都不是自足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借鉴多种理论资源。具体而言,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既需要在观念上摆脱主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废除资本逻辑统治,这是其得以解决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自主和自我发展应被视为个人生活的基本价值规范,主体间性则是公共生活领域需要遵循的原则。这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新现代性"的建构,而不是对古典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哲学家。而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即是意义的丧失与自由的丧失。现代性病灶的根源在于意识哲学,20世纪的西方人文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纷纷对以主客体分裂和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是哈贝马斯认为,若想摆脱意识哲学的樊篱,必须建构主体间的交往理性以及交往哲学,才可以解决传统形而上学解体所遗留的哲学难题,驱除日常交往实践的异化,重构本然的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孔新峰 《求索》2023,(6):45-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问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共同的"问题域",他们分别开创了"理性现代性批判"与"资本现代性批判"两种现代性批判的不同理路。尽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源出于对黑格尔现代性立场的继承及对其所揭橥出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再解答",但两者之间在对"现代性"亦即现代性的规范基础、批判方式及其重建现代性的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澄清这些差异不仅对于在多元的现代性批判话语中理解并区分这两种最为根本的现代性批判范式,而且对于在现代性视域中重新理解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琳 《前沿》2011,(7):76-80
通过"反思的问题域"来观察"理解的发生学",是哈贝马斯批判哲学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出场学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的批判哲学,从"反思的问题域"中"主体中心论"视角的分化消解过程入手,来获得重建现代性的理性话语的基础,从而将主体中心理性的哲学视域转入出场学的哲学视域,由此在当代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以及多元化碎片化时代背景中,为缺失和空场的主体理性找到一个非主体理性中心论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立足实践,马克思对现代性既赞扬又批判。正是由于“实践”关怀,他信奉现代性的价值理想,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正是在“实践”中,他看到了现代性的各种异化现象,批判了现实和各种理论;也正是革命的“实践”,才有可能进行现代性重建。实践的辩证立场,使马克思的现代性思考富于思想的张力和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