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法思想是西方法律思想的核心。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现代自然法即复兴自然法这样几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自然法思想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是基本精神以一贯之:理性至上,意志居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从字面上看有“自然法”之意 ,但绝没有西方“自然法”之内涵。因为无论是从它本意和追求的理想社会来说 ,还是从其崇尚的治国方略上来看 ,“道法自然”思想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思想和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是西方长期贯用的法文化传统。自然法思想孕育了整个西方法文化的精神气质,培育了西方人的法律信仰,浸润并积淀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其影响深远,充满了历史的魅力。所谓自然法,“是一种运用理性发现的有关人类权利和社会正义,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4.
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几乎贯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过程。理性主义是自然法思想的精髓。借鉴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从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看 ,自然法是一种“理性、正义和道德”的法律 ,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人类不应遗忘它。文章提醒人们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 ,财富涌流 ,地球环境却日益恶化 ,国家、民族间的武力冲突时有发生 ,恐怖活动频繁不断 ,网络犯罪异军突起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现代精致的法律思想和强大的法律制度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许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然法精神宝库会给我们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的“仁义”观和西方的“正义”观探析古代中西方的法律价值王娆余辉*法律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不同时代、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人们以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诸多法律问题给以理解、注释和回答,构成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文化。本文试从法律思想入手,对古代中西方的法律价...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它对战争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自然法思想帮助人们形成了约束战争行为的法律确信;第二,自然法思想引导人们确立了评判战争性质的正义法则;第三,自然法思想为国际社会惩治战争犯罪提供了法理支持;第四,自然法思想弥补了战争法发展完善进程中的一些不足。探讨自然法思想对战争法的影响,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看待战争现象,认识战争法的本质,接受战争法的约束,促进战争法的发展,为减轻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提供思想指导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朗·富勒 (LonL .Fuller,190 2 -1978年 ) ,美国著名法理学家。他继承了西方历史上世俗自然法思想的理性传统 ,不仅强调法律与道德不可分 ,而且强调法律本身的存在也必须以一系列法制原则作为前提 ,这些法制原则就是法律的“内在道德” ,也即“程序自然法”。为了论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 ,富勒提出道德可分为两种 ,即愿望的道德 (moralityofaspira tion)和义务的道德 (moralityofduty)。显然富勒的道德是很广义的道德 ,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讲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中的“道德” ,在理解了富勒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从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看,自然法是一种"理性、正义和道德"的法律,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类不应遗忘它.文章提醒人们当今社会科技发达,财富涌流,地球环境却日益恶化,国家、民族间的武力冲突时有发生,恐怖活动频繁不断,网络犯罪异军突起,这到底是因为什么?现代精致的法律思想和强大的法律制度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也许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然法精神宝库会给我们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观念产生差异的根源,长期以来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借鉴和移植西方的法律文化时,有必要研究清楚"法自然"与"自然法"、"权利"与"义务"、"正义"与"秩序"、"司法与立法、行政合一"与"司法独立"中西方不同的法理观念被借鉴和移植的法律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然法”的观念,在西方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这个观念历经演变,时隐时彰,但始终是西方思想的一支主流,对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各个领域,有历久弥新的影响。本书是英语世界中讨论“自然法”的经典著作。凡对西方思想之本源及政治理论、法律理论有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此书。  相似文献   

12.
]“正义”始终是西方自然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从自然法发展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中 ,找寻蕴藏其中的正义观念及其理论思维方式 ,提出自然法的正义观在历史中走过了自然本体、自然本体之异化的上帝本体、社会本体和程序本体四个不同阶段 ,并分析说明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可以从这种历史变迁中汲取什么。  相似文献   

13.
法学的产生,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法学的产生有两个条件。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家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西方法律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罗马法中的立法结构、原则、技术及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世纪,罗马法即成为西方各国的研究中心,促进了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等国法律的发展。从中世纪到19世纪,先后出现了“注释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主义法学派”。“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是古代法学传达到近代的使者;“分析法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分化。20世纪出现、发展的“社会法学派”、“新分析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成为当代西方三大主流派别。  相似文献   

14.
罗马法是在古代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私法文化传统之源;其法制经千余年历史的锤炼,形成了西方自然法特有的法律表达形式;它的观念和术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借鉴、所认可。由于罗马法是在当时若大的范围内,由千百万罗马人参与而形成的,因此,它是一定时期社会广泛实践的典型总结。研究罗马法,即可了解法律产生的原因,又可明了自然法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斯多葛学派第一个系统提出自然法的本质并以此建立了理论体系,认为自然法体现的是自然理性,是衡量是非正义的标准。本文通过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主要是其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探讨了环境伦理作为传统伦理的扩展,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中的理性、平等正义和实现自我的力量三部分,扩大到环境伦理的伦理对象,既自然物身上。并说明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对环境伦理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我国法制的现代化,摒弃偏见,广泛借鉴吸收西方学者理论的合理成分是必须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做到取其“神”,而非用其“形”。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而言.广为人道的“三权分立”理论实际上就仅是其“形”,而由“适应”与“抗争”两种精神构成的法的“适合性”精神才是其“神”,才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人类理性。因而,我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构建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与自然法思想发展演变的关系的核心在于以信仰同理性的深层关联,进而延伸至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理性神与形而上学的神圣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三对概念间存在着理路连接与意义互释.古代自然法思想与中世纪自然法思想的基础是世界的目的性,人的理性是对上帝智慧的分享,这两种世界目的都被哲学化为形而上学的神圣者.近代自然权利理论充溢着乐观主义与此岸性,对个人自身的理性和普遍道德信心十足,抽象的个人理性被神圣化.  相似文献   

18.
著者在该书《序》中写道:“鉴于正当性问题的浩大,本书的研究限定于自然法学派和法律实证主义特别是二者的关系问题中。所幸的是,这两大法学派恰处于近代以来西方法哲学思想画面的中心部位。人们通常以‘恶法非法’代表自然法学派,以‘恶法亦法’代表法律实证主义,并由此在二者间形成简单的对立。在阅读和思考中,我越来越感到这种理解是肤浅而片面的。但究竟怎样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两大法学派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忽然有一天,我在看美国总统大选的节目时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即一种“人本关怀”兼容“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理念。从法社会学视角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起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首先,“以人为本”应当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其次,“社会和谐”需要弥补“法律真空”,寻求法律与道德协调整合的秩序机制;再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权力法律观”,推演“权利法律观”与“生态法律观”的优化嫁接。  相似文献   

20.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法律传统影响巨大。封闭地形造就了中华法系长期保守性、独特性以及宗法伦理和皇权政治的强大;开放地形则既促使西方法文化呈现断裂性、多变性与多元性特质,又促使西方民主法制传统的形成。肥沃土壤是中国传统民商事法律式微和刑事法律发达的成因;贫瘠土壤则反而促进了西方私法的发达。中国古代春秋决狱和务限法传统内生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而西方"自然法"传统的形成则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对自然地理环境在中西法律传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解读,既为认识中西法律传统之差异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又有利于建设合壁中西的现代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