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中,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如何借鉴地方新闻专题的制作思维来制作国际新闻专题,突出其新闻价值,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爆炸年代,地球已变成一个“村”了。于是,“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关心“村”里的事儿。既然国际新闻已是“村”里的事,就和我们本地新闻一样有了接近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报人特别是作为一张市场化报纸的报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自己“村”里的新闻报道好。为此,最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报纸在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专题制作中,已取得了不少可取的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2.
解读信息时代的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这一词条的解释。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服务性新闻已成为各个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努力抢夺的重要制高点。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平面媒体在服务性新闻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服务性新闻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实用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素,一篇服务性报道才能“站”得起来,得到受众的认可。在各种新闻类型中,都可以容纳进强烈的服务意识,在报道“硬新闻”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以发现、探究问题监视社会环境的职能得以回归,以“访谈”、“透视”、“关注”为栏目的问题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对问题新闻报道的研究和探讨,就成为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新闻采访呢?我的回答是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的先知先觉,并作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判断。她使新闻线索确立,她是新闻采访的先导,她更是新闻写作前提的前提。也就是说,发现决定了新闻线索,决定了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更决定了新闻精品的成败,大记者、名记者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即发现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的“悟性”与“敏感”,西方新闻是所指的“新闻鼻”,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记者的发现力。因此,我以为…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新闻敏感,要善于运用“新闻眼”去发现和捕捉新闻,才能写出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来。一、新闻敏感的判断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外国新闻学者称之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来自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实的鉴别和判  相似文献   

8.
新闻资源共享、信息内容同质是当今的新闻常态,可以说,越来越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越演越烈的各类媒体竞争,必然导致新闻信息共有化,谁也难以垄断信息资源或独自捷足先登。在“一家持酒樽,全村闻酒香”的地球村里,各类媒体、特别是同质媒体要想获得独家报道,靠“抢”新闻时效是无法取胜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闻界出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等现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加强新闻工作者个人操守修养;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捂盖子”与“爆炸性新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往往有紧密的“连带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捂盖子”,可以“捂”出“爆炸性新闻”。如若不信,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11.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信息量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13.
“现场新闻”又称为“现场速写”。它一方面是提供新闻写作素材的客观“现场”;一方面它又是记者主观经过判断、归纳、提炼出的“新闻”。这说明它是用“现场”限制和规范“新闻”的类别。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见闻、侧记、散记等,是它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09,(9):31-32
吉林:组织部有了新闻发言人 “现在,社会上的‘业余组织部长’很多,时不时地传出小道消息。我们的新闻发布是正牌货,发布的都是权威新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燕明在媒体座谈会上说,吉林省委组织部决定设立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让组织部门“打破神秘感,走出封闭性”。这也是组织部门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凡是可以公开并需要社会周知的组织工作重大政策、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信息等,  相似文献   

15.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一改编者居高临下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在媒介批评中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批评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然而,媒介批评实践中我们往往违反这一原则,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对新闻娱乐化诸问题的批评中。新闻可以娱乐化,应该娱乐化,我们要研究的只是新闻娱乐化的原则、方式、范围诸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新闻娱乐化。媒介不要向大众“传播”严肃性新闻、而要向大众传播产生严肃性新闻需求的“刺激”。严肃性新闻只有嵌入大众日常生活,才能获得意义,才能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所以严肃性新闻的娱乐化同样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近来,“包容性增长”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一些新闻事件、新闻现场也不时给人们带来有关“包容”的讯息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按照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要素。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在使用化名。如果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因,化名的使用也无可厚非,可实际生活中,在“化名”的“保护伞”下,“假新闻”也屡见不鲜,让人不得不对“新闻化名”现象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编辑这样说:这则标题太“平”!回过头去体味:标题为什么会“平”,可能是指不鲜明,不巧妙,不奇崛,等等。总之,是不吸引人。而细细分析,之所以“平”的最主要问题,恐怕还是在于没有特点。没有特点,就显得平淡,就显得“大路货”,就显得放在张三头上可以、放到李四头上也可以,就不值得去玩味,就成了“过目即忘”。抓住特点制标题,对于人物新闻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它提高到关乎人物新闻成败的地步恐怕都不为过。因为现在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是选择性阅读,只有标题上人物的新闻性和特点拨动了读者…  相似文献   

20.
彭真一贯高度重视新闻工作,他把新闻媒体看作党联系群众的“血管”和“纽带”,认为其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他主张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记者要写“铁块”新闻,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他喜欢借助记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