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习近平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定位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比较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体现了文化内生发展、实践创新、交流互动的客观规律,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意义,推动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这些理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原则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政策纲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黄强 《求是》2014,(6):39-40
<正>云浮是全国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浮的办法是,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活"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与中国人思想深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6,(1)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前,要深入探寻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链接,增强传统家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就必须积极推动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现实实践中,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以基本价值主题为导向,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准确把握传统家训中一些价值观念的古今之别,力求避免传统观念的僵化滞后。与此同时,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重视家训的方法论意义,使人们充分感受传统家训的规矩意识,将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黄杨 《探索》2011,(1):111-116,130
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纪念活动。其在全球化运动中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大陆新儒家"否定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博物馆文化在仪式活动中仅处在一个烘托仪式环境的地位;一些团契性怀旧的社会组织偏离法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正在渐渐褪色;"纪念碑性"的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正在悄然消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历史定位,而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身份的特质性标志,更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航灯。因此,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现代乡愁社会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本土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考古文化和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注入团契性怀旧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纪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特别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组成,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  相似文献   

8.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既需要以西方社会文化系统为参照,引进适合我们需要的思想观念,更需要以中国社会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为基础。因而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社会的客观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其它任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西周直至清末经历数千年的法律实践活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形成了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文化体系。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积极可取的因素吸收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当代"中华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包含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形态,它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需要不断激活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抑制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把当代"中华文化"模式熔铸为世界上的一种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无法回避自己的传统,现实是历史与传统的现实,发展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并非无根的浮萍,受中国文化传统供给和滋养兼具融合外来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挖掘和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中的三种"文化传统",对于夯实文化自信的民族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养料具有重要意义。三种"文化传统"具有内在关联,统摄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中,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转型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两种转型在一个社会的同一历史阶段中发生,在人类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而对于跨世纪的中国来说,却是在经历了百年坎坷之后所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痛苦选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这种激烈的文化变迁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状况.一方面,它要对植根于农业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省,以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来取代不适合现代发展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进行自觉的总结,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完成宏伟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理智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而且要清醒地认识我们的现在,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审视我们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越走越远,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么才能在今天建设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保留自己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传统文化问题是十分棘手的问题,要想顺利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给其进行详细的定位,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之间的问题,不会被所谓的"全盘西化论"和"国粹主义"所误导,这样可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承,转化为对改革开放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使中国的发展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其精辟地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点包括“三个面向”和“三性”。所以,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和本质的相通性。他们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共产主义社会蓝图与"大同"社会理想模式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性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并在日后把它作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显著精神标识。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往往能够在历经艰辛的探索之后浴火重生,逐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并使其深深植根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从而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与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中勃兴。这三种文化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构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彰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