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公民社会理论看第三部门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和第三部门研究二者呈现合流趋势,其直接结果是导致第三部门从公民社会理论中获得合法性支持,主要体现为存在合法性支持和运行方式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2.
第三部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共进的新领域。同时,二者的良性互动、共进,也是促进公民、公民团体素质提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政府实现善治提供支撑的重要内容,是第三部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与统一战线互动、共进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部门(社区)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建设与爱国统一战线及其工作之间,在推进公民、公民团体素质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落实到基层以及成为政府有效治理和善治的支撑等方面互动、共进的新领域。排除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进,又是第三部门(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民主的保证。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文化保障和制度保障,但受一些因素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仍有不足。应当在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构建公民文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核心主体要素,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并将此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关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经济结构区分为三大部门。即政府为第一部门 ,企业为第二部门 ,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其同时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即第三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进入 90年代后 ,在发展领域里 ,第三部门已成为时兴的话题。现在 ,我国第三部门正处在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结社革命”,即第三部门运动。成千上万的第三部门组织活跃在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传统的政府活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三部门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的调整,第三部门对于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效”、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愈来愈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今各国社会中影响日益广泛和增大的“第三部门”或“第三领域”,社会公共组织在宪法上具有双重的属性和地位,这突破和改变了国家与公民双元的宪法主体结构及其相关的传统认识。在与国家的关系领域中,它具有个体性和权利性,是宪法权利的享有者;在与公民关系的领域中,它又具有公共性和权力性,是宪法权力的拥有者。在社会实践中,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宪法二元属性,一要在分清不同关系领域的前提下予以坚持,二要梳理、协调好社会公共组织与国家、公民三者之间的宪法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地域性中介组织,就是指存在于特定地域内的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地域中介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中间性”、“中立性”、“公民性”、“社会性”。从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域性中介组织大都以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研究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群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地域性中介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中外专家学者把它们称之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第三种社会力量),所以,从进一步搞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  相似文献   

10.
地方治理与和谐社会具备共同的哲学基础,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地方治理在中国语境下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长期以来关系不顺、地方政府之间的无序竞争十分严重、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发育不成熟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度,导致了我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失败甚于成功。我国的地方治理有待在学习、反思和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构建地方政府主导合作型地方治理模式、强化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培育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并努力获取其支持、规范地方政府的有序竞争是增进地方治理的有效途径,它们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并指明了前进的路向。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开展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当明确以什么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公安工作的问题。要明确这一问题,就要了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以下简称公安民警)的任务。《人民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公安民警的任务有三项:一是维护国家安全:二是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三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四个主体即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以及公民在危机管理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备个主体在未来危机管理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的加强危机管理的办法以及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的规范化王国存房地产估价机构是受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部门、其他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有关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委托,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活动的法人组织。它是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之一。《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6条规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包括...  相似文献   

14.
第三部门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中国第三部门在供给公共物品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需要第三部门的积极参与。要拓展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改变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改善第三部门的法律、政策环境,理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并加强第三部门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5.
第三部门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其定义,目前尚无定论,清华大学邓国胜认为除政府和企业外都是第三部门。官办色彩浓厚、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和法律制度不完善是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政府要正确认识第三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放松对第三部门的控制;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调整第三部门组织成员结构,积极创造第三部门组织成员自我发展的阶梯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三分法”的社会观,律师社会责任的范围是被称之为第三部门的民间系统即公民社会,责任的对象是民间组织和其中的公民。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现代化路径的国情特色,决定了律师社会责任的性质是对公民社会的政治责任。当下的中国律师业担负着维护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增强公民社会能动性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崇高职责,建立以“社会法律援助、宣传普及法律、参与民间组织治理、律师建议报告、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具体内容的行动体系是律师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通过制度建设、标准建立、持续考核为律师社会责任运动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在美国则主要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获得较快发展,其形成同样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关。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看,这种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基本上是同构的,而公民社会常常被用来指同国家相分立的社会,或者指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社会组织或社团一类的中间层。  相似文献   

18.
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针对合法经营活动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形,制定了更严格的入罪门槛。准确理解并适用解释中"为合法经营活动"以及"获利",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厘清"合法经营"与非"合法经营"之间的界限,加强对"为合法经营活动"的审查;第六条规定中的"获利"应理解为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后,正常经营活动中的获利,应扣除成本计算"获利"数额。  相似文献   

19.
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第三部门是西方制度文明的产物 ,在我国主要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等。文章探讨了我国第三部门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我国第三部门与政府行政的关系 ,认定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 ;分析了当前我国第三部门组织与政府行政关系的错位情况 ,强调只有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相互协调、平等合作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治理主要经历了行政型、合作型两种模式。实现社区自治是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目标,但目前条件尚未成熟。要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必须从加强社区治理的法律建设、积极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理念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