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发齐  李静芹 《法制博览》2023,(23):160-162
《民法典》规定,丧偶儿媳、女婿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可以成为公婆、岳父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律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含义缺乏明确界定,一般理解局限于向被继承人提供了主要经济支持,但是“长期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也应当视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此外,不管是提供了主要经济支持,还是长期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应当要求当事人为被继承人提供精神慰藉。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阐发,而且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高利明 《法制博览》2023,(13):127-129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对民众的关切予以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对于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虚拟财产精神损害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障碍、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及其数额缺失。印证虚拟财产属于人格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应从人格物的构成要件上展开研究。在印证完成的基础上确立虚拟财产的精神损害赔偿认定。  相似文献   

3.
旅游服务合同尽管以精神利益为合同标的,但这并不代表其违约责任中应当包含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以现行法律规定为必要,但世界各国均未在旅游合同中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即使修改现行立法,考虑到相关后果,也不应该支持旅游服务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诉。  相似文献   

4.
刘香主 《法制博览》2015,(6):258+257
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心理上的障碍及痛苦,精神损害赔偿是针对精神损害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列举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并从责任形态的角度出发判断有无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考究国外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界定,瑞士"一般规定加具体列举"的折中模式值得我国借鉴。本文贯穿"精神损害决定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将精神损害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本质源泉。  相似文献   

5.
目前,刑事案件被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越来越多,法院在审理中对是否给予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懿 《法制博览》2015,(3):117-118
我国法律对老年人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有特殊规定。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却出现了一些老人把此项规定当"护身符"进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现象。诚然,对老年人免于执行行政拘留有尊重人权的宣言性意义。法律体现的是对各种社会利益的权衡,治安管理案件涉及的虽是轻微违法行为,但其对社会正常工作秩序的损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7.
矜老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立法传统,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我国的立法机构在矜老传统的基础上,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正是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恤刑思想,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且使我国刑事立法结构更加健全,符合刑法精神和刑罚目的,符合当今世界刑事立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性自主权的犯罪。目前,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性犯罪被害人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但随着社会对性自主权法律保护的强烈渴望,急需将性犯罪中的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9.
构建老年人同居法律制度的前提是对老年人同居的界定必须具体明确。本文结合当前学者关于老年人同居法律属性的观点,对老年人同居的概念、主体、相关法律概念关联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恭苑 《法制博览》2013,(11):296
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化研究不仅是国家立法科学性的必然要求,还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法律的制定重视法学概念与价值观念,而对法律的量化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利于实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科学性。尤其是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的缺失,极易造成司法的随意性。本文拟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的必要性和原则出发,探讨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标准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