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凤明是营口市鲅鱼圈街道彩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夫,平时他有句口头禅:有钱没钱都看病.他常对人说:医者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当我用自己的力量解除了残疾人的痛苦,给他们带去生活的希望,我会很欣慰的.大家都说杨大夫是个好人,而他对于残疾人似乎格外的好.  相似文献   

2.
198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北京后海边一个拾垃圾的老妇人,看到一个满头白发、隆鼻、深眼窝的外国老头时,立即走上前,“马大夫,马大夫,您看看我的手?”那个被称为马大夫的人,扶着她的手,戴上眼镜仔细地看了会儿,温和地说:“明天这个时候,你还在这里等我。”第二天老妇人如约而至,马大夫已经等在那里,他手里拿着药膏、纱布,还有一双手套,极其耐心地教老妇人如何涂药,如何用纱布包好,并嘱咐她一定要带手套。同年10月6日,马大夫去世的第三天,当他的家人准备去医院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时,发现那位老太太跪在了家门口……为所有人看病,是马大夫坚守了一生的信念。马大夫的中文名是马海德,他的中国病人称他为“马大夫”,熟悉他的人叫他“马老”或是“老马”,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东郊一所简朴的居室中住着一位老人,他就是被人誉为“神针王”的王修身大夫。数年来不知有多少台湾同胞飞过台湾海峡,到北京这个诊所求医治病,也不知有多少台胞因此而成了王老的朋友王修身大夫年过花甲,祖辈是清宫御医。他8岁随祖父学医,熟通医理,精通经络穴位。祖父手把手教他进外。王大夫常以自身做实验,深得满医针灸之精华。数十年来,他的诊所接待了几十万人次中外各类病人。《人民日报》《健康报》、《中国人才报》、《望》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均报道过他的成果及事迹。他曾被美…  相似文献   

4.
备课卡片     
一个“个体康复诊所”银志满1981年入伍后,参加了军地两用人才培训,1987年退伍回乡后,办起了“个体康复诊所”。他看病认真,而且不论白天黑夜,什么时候有病人他就什么时候“上班”。他家乡附近有个小煤矿,不仅乡亲们找他看病,矿上的工人也找他看病。工人们说:“矿上医院下班不看病,休息日不看病,这里看病很方便。”银大夫的小诊所天天聚满候诊的病人。如果有病人来不了,他就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随叫随到,在病人家中坚持每天为病人打针、输液,他还从不收挂号费、出诊费。一位老农右眼瞎了好几年,银大夫精心钻研有关资料,设计手术方案,就在这10平米的小小诊所,为他做了手术。这位老农感激地说:“现在我看东西清清亮亮,银大夫的医术真高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银志满为6个乡、50个自然村的群  相似文献   

5.
<正>"病人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救星。"——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护士"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就没有我。"——靖江患者每天上午八点半,一位稳重、老练、儒雅而温和的中年大夫,总会带着一群年轻医生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无锡手外科医院脊柱外科十二楼病房走去,履行他一天中首要的职责——查房。他,就是孙振中,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他号称"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亲自手术,多么严重的病情都会转危为安。亲切的称呼背后是对他精湛得无可挑  相似文献   

6.
位于北京永定路东街三号的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给广大红斑狼疮患者视为“福地”。这块“福地”是与一个名叫兰金初的大夫联系在一起的,几年来,经他的妙手,先后有2.8万名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其中的500余人还是他从死神的手中硬拽回来的。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由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建立,这里汇集着各省市自治区按要求严格推荐来的最具治疗特色的权威专家。作为主治红斑狼疮的唯—一个进京大夫,兰金初是在战胜了100多位同行候选人后脱颖而出的,此前,他是辽宁省大连市北辰红斑狼疮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丁一槌”是人们送给首都医学院教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铭臣大夫的雅号。所谓“糙”就是神经科在为患者检查病情时,用来敲打身体有关部位,观察病人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情况的“叩诊桂”。而这把叩诊槌到了丁大夫手里却有“一根一个准,初诊便确诊”的神奇功能。难怪人们送他“丁一相”这个美称。丁大夫何时成了“丁~褪”他本人并不知道.当别人把这个雅号告诉他时,丁大夫只是微微一笑。“一担定音”对于拍卖而言,不过是做成了一笔买卖。而了大夫手中这一朝,不仅准确地“糙”出病情,为下一步的诊治赢得了时间,有时甚至关系到…  相似文献   

8.
专治晚期癌症的陈立胜陈立胜大夫新华摄本刊记者侯瑞丽欣闻中医师陈立胜前不久获第五届美国国际中医学术金奖,我来到北京262医院的特色门诊,以求一见。不大的诊室内,云集的都是晚期癌症患者或他们的亲属,目光所向就是刚入不惑之年的陈立胜。只见陈大夫认真看过病人...  相似文献   

9.
在首都抗击“非典”的遭遇战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瑶医大夫,以其神奇的医术治愈了一个又一个“非典”病人。他叫覃迅云,是一位民建会员,瑶族,现任北京德坤瑶医医院院长。他曾先后进入北京门头沟医院、北京冶金医院,为“非典”病人治疗。疫情当前,此时的医生就是战士年初,覃迅云获悉广东正在流行一种传染力极强的怪病:高热不退、浑身酸痛、干咳少痰、胸闷气促。隐约之间,他觉得像过去所说的痧瘴。医生的职责促使覃迅云翻阅了先人留下的医案,并依此为广西4位“非典”疑似的老乡邮寄了瑶药,他们服用后病情得到控制。尔后覃迅云煎制了大批预防药…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4,(3)
我曾三访报道王德龙大夫。第一次是在1988年夏天,那时王大夫花去7年时间,研制的治疗中晚癌特效药——中华普陀膏启用不久,但有66位病人已见卓效,在如今每年死于癌症1000多万人的世界上,此消息经中国新闻社发出后,当时立见各国30多家报刊选用了。第二次是在1990年夏天,王德龙大夫发明的普陀膏经过专家鉴定,认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再次向国内外作了报  相似文献   

11.
备课卡片     
“这钱,我不能收”春节前北京气候寒冷,在西单商场门前招览生意的三轮车运营组个体从业户刘明才,冻了一天,才排到头份车。忽然从商场北门火急地跑出一个人来说:“师傅,用车!我们这儿有个病人需送医院。”刘明才答应了一声,帮着把病人抬到车上,蹬起车,直奔邮电医院而去。到了医院,小刘把病人送到急诊室,跑前跑后,跟侍候自己家里人一样。病人经两个多小时的抢救转危为安,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夫连说:“多亏送得及时,要晚了可危险了。”事后,病人所在单位负责人找到刘明才,给他进去  相似文献   

12.
水利大夫     
大夫在古代是个官名,和现代人对医生的称呼无关。真要说有点关系,那也是在宋代以后,宋代的医官官阶有"大夫"一级。后来这称呼就渐渐流落民间,人们把救死扶伤的医生称为"大夫"了。我此时说的一个大夫,既是一个官"大夫",也是一个民"大夫"。只不过他这个"大夫"不是治病,而是治水。他就是曾任隋朝谏议大夫的黄鞠。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从秦代开始设立,专掌论议。不同的朝代根据自身的需要,可立可废,有点随心所欲的样子,完全取决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27)
<正>奥威路,恐怕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容城县变化最大的一处,因央企纷纷在此安营扎寨,这里成了容城新的"金字招牌"。在这背后,容城的服装产业即将面临洗牌,传统产业如何升级将是未来需要破解的议题。北京的城隍是谁?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一代忠良,怒怼过奸相严嵩、权臣仇鸾的杨继盛就是北京的城隍。如今西城区达智桥胡同12号还保留着他的祠堂——杨椒山祠。而这位历史上颇为著名的贤臣杨继盛是今保  相似文献   

14.
千里迢迢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后一直向北飞去,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不断向弦窗外张望着,因为这次旅途的终点是我所向往的北京. 然而我这次到北京并非去游览,不久前,我得了人们最忌讳的疾病——脑瘤.我是听从了广州华侨医院脑外科专家的意见,去投奔全国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宣武医院的丁育基大夫,希望他能给我最妥善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立 《两岸关系》2001,(9):46-47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听说两位台商就两岸问题展开一场争论,其中的一位就是北京台商,北京红太华房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杨胜雄。一天下午,记者见到了杨胜雄总经理,我们俩清茶一杯,享清凉世界。当记者说,想听听他与那位台商争论的故事时,杨总经理高兴地向记者娓娓道来。“两岸原本是一家”去年,我接待了一位第一次来北京的台湾商人李董事长。李董事长是台湾产业工会的会员,公司主要生产五金和机械设备。原以为我们都是商人,一般避谈  相似文献   

16.
何义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监护室的一名普通医生。 不普通的是,他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小大夫漫画”,在他和病人之间增加了一条特殊的沟通渠道,建立起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温情。  相似文献   

17.
库埃方式     
《时事报告》2011,(11):66-67
19世纪,法国有个医生叫埃米尔·库埃。有一次,一个病人找他看病,他手上没有药了,无奈地拿起一瓶蒸馏水说,这瓶“药水”能治你的病。病人回去后服下,竟然真的好了。这让他意识到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能好转,你好转的机会就会加大。后来的学者把这种自我暗示的治疗方法叫做“库埃方式”。  相似文献   

18.
坦诚、吃苦、持之以恒——杨国栋“陈仲铭,男,41岁,海洛因成瘾”。挂在病人床头的白色小牌子清楚地向人们说明了一切。此时,他正酣然入睡,对他来说,这是28年来少有的一个安稳觉。数天以前,当陈仲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一篇题为《杨氏戒毒法使两千  相似文献   

19.
一天,王大夫的診室進來了一位壯小伙子,他是一位運動員,幾分鍾前搞訓練拉傷了背部。從他瞼上的難色,可以看出他痛得不輕。王大夫邊詢問病情,邊攙扶病人俯卧於床上。只見他用幾個指頭在病人的患處点了幾下,待確診後,他讓病人作深呼吸,然後用右手手掌一側在痛點輕輕一擊,好了。病人的痛苦立刻消失,高兴地走了,整個過程不到三分鐘。 運動員走後,一位六十歲的老病號向我叙述起他的治病史。他叫傅象昇,腰部患病,左腿肌肉明顯萎縮,已經卧床三年,脊椎也成了‘S’形。一腿長一腿短,走路離不開雙拐。他去過幾家大醫院求治,還在其中的一所住了  相似文献   

20.
七十二歲的北京汽車司機蕭清,患膽總管結石症,全身發黃,骨瘦如柴,半年不思茶饭,接触过他的人们都以为他没什么指望了。就在这时,家人听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 區來了一名能治結石症的女大夫,便抱着試試看的心情,用擔架抬他到了醫院。蕭清和其家人雖然聽說這位大夫很“神”,但也沒抱太大希望。因為以前,他大醫院沒少去,都一一令他和家人失望而歸。出乎意料的是,這次服了女大夫的“速效排石靈”,三天以後便開始排石,第四天恢復了正常飲食,十天後病癒,出院回家。女醫生名叫李惠娟,今年四十六歲,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