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分时度假,又称旅游分时度假及交换系统,是新兴的旅游度假方式。鉴于目前有关分时度假的诉讼遭遇立法空白,本文对分时度假的定义、发展沿革、预期价值及其法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就司法审查重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分时度假这种产品,目前在我国的状况是“耀眼光环,麻烦不断”。本文作者是北京市东城区法院的法官,他以切身的司法实践告诉身陷“分时度假”陷阱的消费者维权方略。  相似文献   

3.
王玉皎 《政府法制》2012,(29):35-35
“时间就是金钱”是全世界人民都公认的真理。上世纪80年代,有人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1980年。46岁的美国人埃德加·卡恩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疾病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创立了“时间银行”。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劳动不分贵贱,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他还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可以通过电脑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4.
分时度假的消费者保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传才 《法律科学》2006,24(4):138-143
分时度假作为一种旅游创新产品,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导入我国后,却引发大量纠纷,大大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就消费者保护而言,分时度假立法中必须创设信息披露、冷却期和托管三大制度。  相似文献   

5.
欧盟主要通过《分时度假指令》和《不正当商业做法指令》对分时度假产业进行法律规制,《分时度假指令》赋予消费者对购买分时度假产品合同的撤销权,《不正当商业做法指令》则禁止销售商在销售分时度假产品及相关产品时的不正当商业做法。由于《分时度假指令》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欧盟已提出了对其的修改建议。总结欧盟规制分时度假产业的经验,我国应对分时度假产业进行法律规制并结合行业自治。  相似文献   

6.
所有权型分时度假对传统所有权理论的冲击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自于法国的“分时度假”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出现,并逐渐区分出两种类型:购买所有权类型和购买使用权类型。所有权型分时度假对一物一权理论,对所有权的绝对性、排他性、永久性等特征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发展了传统所有权理论。  相似文献   

7.
分时度假产品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已经10余年,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屡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市场不成熟、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等因素之外,相关立法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拟从立法层面对我国分时度假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外立法例及成功司法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立法建议,以期能够更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分时度假市场。  相似文献   

8.
论英国的分时度假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传才 《河北法学》2005,23(7):122-127
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中最早制定分时度假专门立法的国家,欧盟分时度假指令也是在该国的推动下出台的。因此,研究英国分时度假立法,对我国将来的立法应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英国分时度假法的立法背景出发,重点介绍了英国立法的内容及其重大修订,并做出相应评述。  相似文献   

9.
得理也让人     
我在美国访问时,一次亲戚开车到旅馆来接我,由于停车困难,他把车停在了马路对面。我们要过马路去上车,按理说我们应该走到马路有红绿灯的地方走人行横道,那样的话我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我们正在犹豫时,马路上过往的车看见我们几个人想过马路,就主动停下车来让我们过去。对这样一件小事我非常有所感,我们违规过马路居然能得到素不相识的人的谦让。“理”不在我们这边,但是开车的人原谅我们,让我们没“理”的人也能获得同情。  相似文献   

10.
“诉前调解”.对熟悉我国调解制度发展轨迹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末遍地开花的“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为追求快速结案的效果曾经运用过这一形式:90年代初,它又发展为法院主动派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清理诉前债权,召集债务人并主持调解的一种制度,后因违背不告不理的司法规律而为人诟病。  相似文献   

11.
日前,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判了赵某、李某与北京某度假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上诉案。2008年9月6日,赵某、李某二人与北京某度假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世界旅行家度假权益承购合同书》,约定二人支付3万元购买该公司提供的度假权益拥有权,每两年享受一周该公司俱乐部的成员酒店或者其他国际度假交换网络酒店内一居室的权利,合同还约定了二人享有住宿权、交换权、赠与权、预借权、处分和收益权、继承权等条款。后二人起诉至一审法院,以涉案合同应属旅游合同为由,请求法院解除合同并返还3万余元合同款。度假公司  相似文献   

12.
宁海 《法律与生活》2011,(22):24-24
中国第三波移民潮来袭,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波“混杂偷渡客”和“洋插队”移民潮不同的是,第三波移民潮的主力军是以新生富豪阶层为代表的群体。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中,还有46%的富豪考虑移民。  相似文献   

13.
霍斯欧 《政府法制》2009,(17):31-31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近日被爆在年薪14万英镑的情况下,还做兼职赚外快,每年外快收入达25万英镑。英国《卫报》13日报道说,约翰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些都是零花钱”,这让在经济低迷中挣扎的伦敦人愤慨。  相似文献   

14.
刘强 《研究生法学》2009,24(3):90-104
刑事被追诉人称谓的科学程度,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进程以及权利保障的力度。故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在刑事被追诉人的称谓方面,改变了以往统称为“被告人”或“人犯”的做法,将刑事诉讼中的被追诉人按诉讼阶段区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即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正式起诉之前称为“犯罪嫌疑人”,之后称为“被告人”。这种改变体现了我国在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与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正是以这一区分为背景,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称谓体例,提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称谓应当具有科学性,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被追诉人的称谓应显示出层次性、渐进性,二是称谓应与背后的各阶段权利实现对等。可以看出,尽管我国九六年《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作了简单区分,但修改后的称谓并不具备上述两个要素,故依然欠缺科学性。为此,笔者从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目前被追诉人的称谓进行了重新建构:通过设置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以及规定确认被追诉人的专门程序,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应有的层次性、渐进性;通过将被追诉人的基础性权利上升为宪法权利以及逐渐增补阶段性权利,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与权利的大致对等,保证称谓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发起一个荐举“模范法官”的活动,南新闻界、律师界和法学界共同投票遴选五名法官;可法官们全部婉拒受奖,台湾“司法院院长”翁岳生教授进行劝说。法官们终究还是不为所动,并且援引翁教授当年在大学讲堂上的训诲响应恩师:“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  相似文献   

16.
孔力 《检察风云》2011,(6):56-57
残疾人挑战“吉尼斯” 上世纪80年代,《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译本传入中国,这本书使很多中国人梦想成真,他们刷新一个又一个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吉尼斯纪录同样也让洛阳市瀍河区休学在家的张大勇着迷,他买了一本《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相似文献   

17.
最近“油条哥”火了,备受网民热捧。“油条哥”轵叫刘洪安。今年春节过后,在河北保定做早点生意的他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可随时验证。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刘洪安的做法大加赞赏,称其为“良心油条哥”。  相似文献   

1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戴二人赴大学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竞同时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慈说:“请老前辈发言。”戴鸿慈说:“端兄和西方人交往多,懂规矩,请先发言。”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人喷饭:端方和戴鸿慈二人一左一右站立,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又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  相似文献   

19.
李娜 《天津检察》2009,(6):27-27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搜查的规定及其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9条明确规定:“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这是侦查人员开展搜查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方田 《法制与社会》2011,(13):86-86
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让他人“顶包”的情况多发,对于肇事者这一行为如何定性在法律上存在争议,本文以此为视角,试探讨让人顶替行为是否可以单独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