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幕 在沉重雄深的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启. 投影视屏画面:戈壁荒原.黄沙莽莽,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稀疏的芦苇、几株红栁、梭梭树,在风沙中摇曳.稍倾,突然一声电闪雷鸣,一株干枯的胡杨在雷声中倒下,一只孤独的黄羊,在风沙中仓惶逃命. 在苍凉、凄楚、神奇、恐怖的舞台氛围中同步出现舞蹈:一位哈萨克族老牧民在风沙中寻找失散的羊群,老牧民忽被一阵狂风吹得晕倒在戈壁滩上. 在视屏画面与舞台情节变换中,幕后同步传来沉重、浑厚的男中音朗诵: 男:从前的蔡家湖啊真荒凉,戈壁滩上风沙狂.  相似文献   

2.
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党支部的巴力吉是牧民们信赖的好书记。在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开展之前,他就脚踏实地地为牧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经过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之后,他代表民意、为民谋利的劲头更足、气魄更大了。乌兰敖都有沙子多高水多高的说法,沙地浅表水分布较广,但水质不好,水色暗红,有一股铁锈味,头一天的水放到第二天便会沉淀半碗泥。全嘎查只有一眼大口井供人畜饮水,天旱时井水水位下降,井沿旁的挑水牧民便排起了长龙。沙窝里风沙大,牲畜粪便常常随风刮入井内。为了解决全…  相似文献   

3.
因风沙四起、水土流失导致家园受灾连连她响应国家号召上坡开荒造林花光了全部积蓄和银行贷款靠挖煤赚钱也要坚持植树造林38年间,共绿化荒山430余公顷40余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她叫李淑彬,生于1937年,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时间的指针回到20世纪80年代。站在山坡上,看着岩石裸露、风沙四起的山坡,一次次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浮现眼前,李淑彬痛心地说:“不种树不行了。”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一场突发的洪水把距—八一团牧业指挥部86公里的哈熊沟大桥冲毁了。一八一团种羊场场长任世品率四个牧业队队长运送四卡车生活物资被困在河边。只有雇请哈萨克牧民用骆驼或牛马才能把物资驮运到指挥部。 这是极其艰苦的差事,道路崎岖,路途遥远,中间还须露宿一夜。当时牧民们也是刚进山不久,人和牲畜都相当困乏。 任世品找老牧民沙马里帮忙,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9,(4)
<正>在阿拉善右旗,提起宝花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跟你说两句她的事迹。今年51岁的宝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防沙治沙带头人。身为牧民党员,她不惧困难、敢为人先,不断在荒沙中开辟绿色阵地,更带领当地农牧民战风沙、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践行产业脱贫、生态致富的正确路子,成为了让农牧民群众信服的生态致富引路人。  相似文献   

6.
杜浩  刘凯 《党的建设》2011,(11):36-37
9月,碌曲草原云淡花香,或远或近的牦牛、羊群星星点点,沐浴着初秋的暖阳。在碌曲县玛艾镇城南牧民新村,71岁的藏族阿妈尕老玛坐在院子中央,午后斜阳洒在她满面笑容的脸上。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尕老玛夫妇告别了往日“逐水草而居”的漂泊日子,于城郊牧民定居点安了家,在方便孙子卜学的同时,也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广袤的科尔沁草原,无边无际的草木汇成绿色的海洋,鸟儿与牛羊合奏着大自然的交响乐。当地牧民告诉我们,"科尔沁"是蒙语,有"弓箭手""护卫"等意。千百年来,科尔沁草原有效阻挡了寒流和风沙的长驱直入,是东北、华北生态安全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在不  相似文献   

8.
圆梦大草原     
醇香的奶茶飘溢着草原的芬芳,幸福的微笑写满了鄂温克族老牧民那仁哈吉德饱经风霜的面庞。回首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这位七旬老人把万千感慨化成了一句肺腑之言:是共产党,是新中国,是改革开放,圆了我们牧民祖祖辈辈的梦想。1929年,那仁哈吉德生在鄂温克草原深处的嘎鲁吐嘎查,这片草原是他永远的家。大自然赐予这里丰美的水草,然而,在旧社会,牧民们住着低矮的蒙古包,过着贫穷的游牧生活。“勒勒车”(牛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牧民们常年吃着稷子米、黑面汤,没有大米白面,更没有蔬菜。草原上没有一家医院,牧民们生了病。只…  相似文献   

9.
新疆最大的牧民定居点——齐巴尔吉迭社区,率先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对定居牧民履行社区化治理,完成了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存模式转变。在布局过程中,塔城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做到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牧区、牧民、牧业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累计投资2.2亿元,完善基础、改善生态环境,使定居牧民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为牧民跨越发展奔小康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部分牧户生产情况调查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工作在锡林郭勒大地上的每一个共产党人,都面临一个必须悉心研究的紧要问题:在牧区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牧区牧民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最近对东苏旗、阿巴嘎旗典型牧户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后我们认为:一、从生产力人的要素来看,牧区牧民必须具有有文化、懂科技、重建设、会营销、善扶贫的素质。第一:牧区牧民应当有文化。文化是一个牧民具备接受新鲜事物、吸取科学知识、构造建设思路、掌握畜牧技术、施展经营本领、游刃市场险情、善于助人为乐等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大凡走在牧业生产前列的牧民,无一不…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这个主体是游牧牧民的后代也好,是今天的草原牧民也好,他们在现阶段都有着两种处境:一种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在各种不同政策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不再从事牧业;另一种是依然在草原上从事牧业生产。对于离开草原的牧民来说,  相似文献   

12.
丰碑     
一你的根须,深扎在沙里你的绿叶,伸展到云际你的材质,炼就出灵气耐沙荒、耐盐碱、耐贫瘠平凡泡桐福荫大地 二你的声音,为基层熟悉你的足迹,被良田印记你的身影,和群众一起治内涝、治风沙、治盐碱不朽老焦矗立大地  相似文献   

13.
1999年5月的一天,东乌珠穆沁旗党委领导接待了一位中年牧民,中年牧民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包裹恭恭敬敬地递到领导手中,说:“请组织把我这小小的礼物转交给党中央、国务院。”旗委领导欣然接受他的要求,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我们一定尽快转交上级组织,请放心。”……他就是霍日其格嘎查党支部书记———37岁的牧民恩合。依靠科技走上富裕道路恩合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前些年去世,母亲患有顽固性风湿病;生活的艰辛使他初中未毕业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关照二位老人,又关心弟弟妹妹上学。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草原时,早年…  相似文献   

14.
黎明嘎查是阿左旗奔小康路上迅猛跃进的嘎查,这个嘎查牧、农、工、运“四业”同步发展,240户牧民、1200多人的嘎查拥有公积金70多万元,牧民人均收入1200元;拥有牲畜18000头(只),汽车40辆,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140多辆,摩托车100余辆,平均每6户牧民拥有一辆汽车,每17户牧民拥有一台手扶拖拉机;每2.4户牧民拥有一辆摩托车,已经成为全旗闻名的富裕嘎查。 但谁能想到,这个位于贺兰山北端、有着丰富煤炭资源的嘎查,在承包经营之前却是一个“守着‘聚宝盆’要饭吃”的纯牧业穷嘎查──当时人均收入只有140元! 1983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牧民们在嘎…  相似文献   

15.
在防风治沙事业中,有一位长期奋战在风沙第一线的共产党员,他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组织带领本站干部职工与自然搏斗,与风沙抗争,在安西城东风沙口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他就是安西县治沙站副站长郭生俊。郭生俊1981年由部队复转到东巴兔乡工作,1996年调入石岗墩治沙站任副站长。他上任时,石岗墩风沙口治理刚进入起步阶段,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窝棚,睡的是地铺。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不忘自己肩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1,(7)
正"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牧区,扎根草原,成为一名普通牧民。近50年来,他怀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带领牧民通过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科学养殖、多渠道增收,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7.
“风吹石头跑,戈壁不长草”,说的就是距玉门市新市区7公里处的玉门镇东线风沙口.这里常年风沙肆虐,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地危害.而如今,经过18年的综合治理,放眼望去,新疆杨、红柳、沙枣树连片成荫,60多万株树木营造出的12条、31公里长的乔灌混交林带正随风摇摆,林间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里,葡萄、油桃硕果累累,林下围栏后,两千余只七彩山鸡生态放养……通过实施东线风沙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这里已形成了一道绿色防风固沙屏障.  相似文献   

18.
转场     
时间:现代地点:兵团某团城管办公室人物:牧民,50多岁,哈萨克族。主任,30多岁,汉族。幕启(舞台中一条凳子,右面是桌子。羊叫,牧民上)牧民:(拿鞭子)哎,我的羊?我的羊?你说让我进这个地方?我是进这个圈还是这个圈?现在放羊太难了,羊是走到哪吃到哪,太不听话,今天我的羊吃了绿化带的草,让城管抓起来了,说让我在这等主任。(主任上,打电话)主任:是我,你说,我在外面呢,今天驴啃树的案子解决了吗?什么,驴跑  相似文献   

19.
陈雪 《共产党人》2008,(7):50-50
自治区首届道德模范治沙英雄白春兰,历时27年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造林2200亩,成活各种灌木、乔木8万多株,封沙育苗900亩。在丈夫儿子先后去世的情况下,白春兰依然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用鲜血和生命征服着风沙与荒漠。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如此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正>素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是人类可敬的朋友。在古代蒙古民族的经济生活和军事行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草原上以牧驼为主的牧民尊为"万牲之王"。据文献记载,在骆驼被驯化为交通工具后,骆驼比赛也相继产生。每逢节假日、婚宴、祭祀敖包,以及召开那达慕大会,居住在草原、沙漠戈壁的蒙古族牧民都把骆驼比赛作为一项重要的喜庆活动,它同赛马一样成为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十分喜爱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