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在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进程中,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被某些人视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生长点。本文以理清基层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含义及相关关系入手,在概述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辨析了一些对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评价不当的问题,指出应当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基层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孙向军 《理论视野》2009,(10):40-42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我国的政治道德正在经历一个变革、转换、失范、提升的调整过程。本文对从分析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道德现实出发,论述了转型期进行政治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确立新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培育新型政治道德人格和提升政治制度伦理的政治道德建设的整体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基层民主的特征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时代,基层民主制度和运作过程也在实践中不断突破既有模式的限制而在内涵上逐渐丰富,在外延上不断扩展,基层民主具有逐步扩展的体制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民主取向两个主要特征。我们着重从政治逻辑的视角讨论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对当前建设政治文明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则会发现中国基层民主具有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平台、为上层民主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资源以及为培育民主的公民文化创造条件的政治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8,(1):16-22
基层党组织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在当下的中国,基层已经成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主战场。因而,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具体而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是:基于对基层党组织面临的诸如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难题的深刻回应,破解基层党组织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这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目的;基于党的工作重心下移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这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政治空间;基于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做到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这构成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正面临着政治整合弱化、利益结构多元化、政治腐败和全球化的多重挑战。以领导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关键性任务。文章提出了我国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几点设想:建立对党的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领导干部的培训制度;在干部人事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党的权力运作实现法治化等。  相似文献   

6.
政治伦理问题无论从中西政治思想资源还是社会实践处着眼,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应有新意。政治伦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关切的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反思。至为关键的是,哪一种政治权力真正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作出了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责任承诺和社会道义担当。中国政治伦理的当代建构可以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维度说开去。优良政治伦理的真谛,一定是优良制度理性、优雅道德理性和优秀观念理性的三位一体及其长效自我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代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定位可以通过稳定性、结构专业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等方面来考虑 ,目标主要是指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大政治结构的专业化建设、建设高度法治国家与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发展的目标通过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获得实现 ,其实现的社会条件是市民社会的成熟、中介组织的健全和公民精神人格的形成。民主与民主化的路径成为政治发展的路途的主要指向。重新确定政府、党团与民众的制度化关系 ,实现宪政、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三维互动是民主化道路研究可以参考的一种分析思路。开放体制的能否形成标志着宏观领域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政治精英内部平等的态度、同情的了解、渐进政治的原则与和平地处理冲突则是民主化和政治转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入选的乡村馆的原型,宁波滕头村以其蓬勃发展的乡村经济和成功的生态村落规划展示了和谐乡村的风采,但是其基层民主方面的运作状况如何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滕头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图景,结论认为在滕头村基层民主的运作过程中,村党委和村委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村民的政治效能感不高,政治参与热情需要提高。同时村干部发展经济和分配物质福利的能力正日益成为获取村民支持和信任的关键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基层社会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让民众政治参与的基层单元切实有效地运转起来。浙江省“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难题:就理论意义而言,在“点线面体”的运行路径中,参与单元的小型化、秩序保障的制度化、呼吁效能的双强化、回应流程的一体化和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是让基层参与单元切实有效地运行起来的五大关键因素;从实践价值看,这也是基层政治参与单元有效运行的一个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云南省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基层彝族群众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选取了较具典型性的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的弥勒县西一彝族镇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地开展了大量的对基层彝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在对调研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基层彝族群众政治参与的特征,并进一步对形成这种特征的各种因素及这些参与对政治体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最后力求以基层彝族群众的政治参与折射整个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试提出对完善原有参与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颖  张英魁 《行政论坛》2011,18(4):68-72
伴随中国政府模式的转型,公共服务的价值诉求势必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关注核心。基层政府作为直接面对人民大众的政府组织,其公务人员的公共伦理水平,将影响着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尤其是在公共事务日益增多,信息公开以及大众诉求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公务人员的行为将直接面对更为繁多的大众审视与比以往更严苛的评判。所以,基层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提升就成为公共行政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职业伦理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内涵于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的窠臼,进行旧模式的革新,从泛化的职业伦理教育中独立出来,以职业风险教育为构成核心,构建适应中国基层政府现实的职业伦理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方雷  孟燕 《理论探讨》2023,(2):21-28
基层政治建设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建构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并维持稳定政治秩序的系统行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加强基层政治建设就是要增强党的领导政治韧性,明确党建构基层治理秩序的政治责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提高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政治优势,夯实基层治理的政治根基;优化基层党政结构,实现党政行为联动、价值同构与责任共担,创新基层治理党政统合机制、基层群众参与机制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基层政治能力,引领提升社会再组织化程度,增强基层群众治理主体性,实现基层治理的实质性治理参与,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伦理是现代公民社会"政治文明"的内核和灵魂所在。立足文化"公共性"这一新的学理视角,当代中国新"政治伦理"文化信念之理据的价值辨思、规范化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研究,以及基于合法化和正当性本身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合理的政治伦理信念之表达,需要同时做出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坚持以美好生活承诺为终极伦理信念,以"政治正义性"为核心伦理价值预设,以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治理"为工具性/功能性伦理目标,以权利、平等、自由、参与、宽容等为实践性伦理运行原则,致力于与现实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论模型的设计与实践;二是着眼于健全的公民性政治人格、优良政治的德性素养的养成。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对一种建立在公共伦理基础上的优良制度理性的慎思明辩与实践求证;二是"社会道义"的理性熔铸——公正之为目标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责任担当;三是立足中国伦理文化语境,搭建国家与社会之间对话、合作及其良性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06,(12):45-45
肖立辉发表文章认为,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本国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政治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党情的民主发展战略。一是民主要从基层做起,从党内做起。党内民主优先发展战略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应有之意。二是基层民主在积极稳妥中发展。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以职代会为组织载体的企事业民主,构成了当代中国基层民主三大内容。三是民主的步子要稳,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15.
许晓飞 《学理论》2011,(35):270-27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际效果的提高。由于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主体性人格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完善主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清官大都具有公正廉明、勤政爱民的高尚人格,并能毕其一生持之以恒。清官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儒家伦理政治文化根基,哲学基础上的天人之辨、治国模式上的德治传统、权力来源上的民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义利观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清官人格塑造的理论渊源。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因素在清官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对当前的官员品德培养及廉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党内民主为基础,使民主层面不断扩大,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需要特别重视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可以看到离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中、基层统一战线和基层政府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建设,是无法成功达到这一目标的。  相似文献   

18.
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经验可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营造现代政治文化和遵循渐进有序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体制的转型催生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现代性变迁,进而支持和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真正扎根与最终建成,将为公民政治心理优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独立政治人格的塑造则为其成熟奠定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可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政治权能结构和制度化水平决定了传统与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分野为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传统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演进的基本逻辑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逻辑的形成和国家制度成长;演进的基本轨迹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并最终实现人格信任的制度化。这在根本上是凭借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化不信任体系建设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提高政治预期、降低政治风险两种机理。搞清楚政治信任模式的分野与演进逻辑,对中国转型社会政治信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