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琳  吴建永 《求知》2023,(9):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来源不同,但毫无疑问,二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在宇宙观、价值观、人民观、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上的契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宋佳  刘春杰 《学理论》2024,(1):22-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培育新型农民,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并借此培育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形态革新、教学队伍建设等,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传统文化意识普适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性转化,是教育内容提升的核心;多向融合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革新的必然要求;优秀教育者、研究者的队伍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保障。各层面内在功能的激发与有机融合,可以在高等教育平台中建立起集传承、更新与创造功能于一体的长效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工作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当代价值值得每个人去深入挖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探讨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路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文化源泉。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丰厚资源。在山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将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引领作用。山西省号召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以来,全省各市相继摸索尝试。临汾、运城两市经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刻蕴涵和底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直接的意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当代价值以及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实现社会文明的一种预期,其核心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一种历史延续。中国梦的实践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为基础,同时又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注意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的形与神、扬与弃、外来与本土的几种矛盾关系,以有效地保障中国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个结合”,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涉及的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文化形态,且这些文化形态各有自己的历史纵深与话语体系,因此,何以实现两种文化形态的内在契合,进而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而不是通过“拼盘”“硬凑”“掺和”搞成“大杂烩”,就必须在哲学的层次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予以前提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治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对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的追寻与遵守。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系统解决问题必须紧紧扭住的“牛鼻子”,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统领、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根本品格。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两个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来认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9,(12)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青少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经典诵读"的界定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来说明经典诵读应当成为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升华出"仁""民本""诚信""见利思义"等宝贵的思想精髓。"双创"方针即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在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深刻认知其时代价值,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从前提条件、关键环节、动力引擎、突出优势、扫除障碍等环节探寻"双创"方针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论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思想,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相结合,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运用到实践之中。这对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力度不断加强,逐渐走向了学术观点细分、成果质量不断提高的新阶段。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探讨与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境遇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依途径等四个视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瞻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趋势,即构建立足于现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融会贯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