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韩卫贤 《时代风采》2008,(20):26-26
晚霞在那一刻,映红了天。水田如镜子照亮我的生活。坐在晚霞里,读山坡上那一点点绿,从我的生命里渗出来。放牧的孩子赶着牛儿走来.歌声溅飞我的思绪。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1,(2):46-46
我独自来到第一次和女友约会的小山上。灌木丛里,一对情侣正在卿卿我我,这个情景让我面红耳热,心跳加速。我急忙给女友打电话,想告诉她有人找到了属于我们的秘密幽会地点。拨完号,然后我就听到女友手机的彩铃声从那堆灌木丛里飘来……  相似文献   

3.
香樟感悟     
吴仕宣 《时代风采》2008,(24):25-25
当我第一次看到香樟树时,它们光着粗壮的膀子,矗立在约宽15米的大道两旁,它们总是顺应着季节的变迁——在春季里吐芽,冬季里飘零。几季过后,我开始认定:香樟树是一种春季现绿,冬季枯黄的季节更替之象征物,并写下“冬季里的某一时刻,香叶似乎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统一发号施令一起飘舞,冬季里的香樟树总是一叶不挂,光着膀子立于寒冬中。  相似文献   

4.
父亲     
父亲一生没能读多少书,他心里想定了要让我读书上大学,母亲的想法大致一样,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供销社里卖布的那个女的多清闲,多舒服,哪像我们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泥里滚水里爬。”  相似文献   

5.
原色     
2007年的春节.带着妻儿,我回到了故乡,故乡的天空里已是满荡荡的南风.所以,第一次坐飞机的儿子说:“回家.怎么摇摇晃晃?” 这次回家.我还带了永胜兄的诗集《原色》的打印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且身体赢弱,已离开乡下老家,蛰居于妹妹家中,所以,我只能在妹妹所开的小旅馆里,读《原色》。  相似文献   

6.
肖成旭 《工友》2011,(6):59-59
初识泽中,是他的书法,而不是他本人。 我读着他那本题为《小草》的诗集,当即被他那具有特色魅力的书法艺术所俘虏。 在一所中专学校里,我与他邂逅了。 他,高个头,长鼻梁,宽额角,一双睿智的眼睛,充满着灵秀、含蓄之光。  相似文献   

7.
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却比比皆是,所以,纵使蒙住了眼,我也不会从我的这些同事里拉来一个做男友。他们的条件其实也不差,但是在一起工作了几年,早就丧失了新鲜感,很难想像,和一个男人同一个房间里生活同一个房间里工作──天天对着同一张脸,哪能相看两不厌?吴桐是这些光棍男人里最让我心烦的一个,他就坐在我对面,无论是画图、做表还是吃盒饭时嘴里都哼着流行歌曲。他的歌唱得并不难听,但是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听起来便是五百只苍蝇一起在耳边哼哼。这个时候我总会敲敲桌子,说:“安静一会儿行不行?”吴桐极有绅士风…  相似文献   

8.
支农 《工友》2011,(1):50-51
我的工资,应当是由我来花的,初看起来,这没有什么问题。领回工资,放在银行里,什么时候打算用,就取出来,想买啥就买啥,生活多幸福。但我发现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的工资怎么花,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上学时因家庭贫困,没有参加高考,现在在城市里打工。我打工的单位还不错,每个月我能挣将近1000元钱,回到家跟乡亲们一说,他们都很羡慕我。可是,我自己却自卑苦恼极了,每天我都问自己:永远这么混下去吗?  相似文献   

10.
生死姻缘     
智敏 《农村青年》2006,(7):32-34
耳朵里塞着小喇叭,躲在被窝里看漫画,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  相似文献   

11.
三个父亲     
我有三个父亲。 第一个父亲叫张湘南,湖南人。我一岁那年母亲抱着我,两眼哭成了铜铃,一路哭回华北平原姥姥家。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关于他的记忆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他留给我的只有一个名字:张北。  相似文献   

12.
某日。QQ上线,有人申请加我好友,我点击接收。查看对方资料,是位年轻人。QQ个性签名里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农村、新天地、新生活。  相似文献   

13.
许春枝 《工友》2010,(1):37-37
我在乡镇干了三十多年,计划生育、纪委、工会工作等都做过,在工会里呆的时间最长。要我谈体会,怎么说呢,五味杂陈吧,酸甜苦辣都尝过。  相似文献   

14.
我最近认识了一个女孩,我相信如果我不懈追求,我一定会赢得她的芳心。可是,我准备出去打工,闯荡人生,未来的生活对我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她答应了我,我也舍不得让她跟我受磨难。可是如果我留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前程,况且我不愿继续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想到外面的世界去,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努力过,尝试过,我也就不后悔了。可是我又不甘心让爱情离我而去,否则,即使在城市里挣到了钱,如果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分享,那也是一种缺憾。为此,我曾经给她写过一封信,可她却保持沉默。这我能理解,一个18岁的女孩是不能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的。我真想放弃,可她对我吸引力太大了。我如何作出抉择呢?  相似文献   

15.
故乡琐忆     
龙静 《时代风采》2008,(24):1-1
我的老家在滇南的一个小小古镇,当我不得不四处奔走,哀牢山的那些记忆似乎正渐渐飘散。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国大连,海的典雅、浪漫却突然让我思念起强紫外线阳光照耀下的故土,不禁思绪萦回。  相似文献   

16.
患难兄弟情     
何永飞 《时代风采》2008,(12):30-31
天还没有亮,城市嘈杂的喧嚣声就把我还未做完的美梦强行剪断。我从被窝里伸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发现有一条新信息,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相似文献   

17.
孙浩旻 《时代风采》2009,(13):29-29
二十岁那年,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二十岁以前,我、姐姐和爸爸妈妈挤在16平米的小房子里住了十年。 我是那么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不要大,只要它属于我自己。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帘,我的小床,一张书桌。关上门,全世界便只有我一个人。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8.
沉默的父爱     
随手翻开相册,父亲的一张照片映入眼帘:父亲很随意地坐在堂屋里,憨态可掬,正笑眯咪地看着我,和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一样.父亲的皮肤被紫外线晒得黝黑,沟壑纵横般的皱纹爬在脸上,在笑容里显得更加深刻,像一棵年迈的树,又像一朵倔强的菊花,竭尽全力地怒放着。父亲每一个细小的岁月纹路.都在静夜里刺痛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相似文献   

19.
冰倩  草籽 《重庆工运》2003,(11):49-51
我和丈夫周海良是北京师范大学同学,我们在校园里就开始了美丽的恋情。19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我们举行了婚礼。1995年4月,因不满机关清闲与沉闷的工作环境,丈夫赴德国柏林一所大学的历史学院留学。我在思念中煎熬了一年多后。也于第二年的7月来到德国波恩陪读。为了不至于太清闲,我去了波恩某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丈夫毕业后,在波恩的一家文化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我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农村青年》2009,(1):40-41
明天我要去看望村里的一个产妇。该如何面对她呢?去了说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在我脑海里出现。毕竟是第一次做产后随访,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我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