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我是1985年5月调到清河县委统战部工作的。刚去时,部里只有一名副部长,一名干事,我当秘书,1991年任副部长,一直没有离开过统战部。其实,我有几次升迁机会,但都没走。  相似文献   

2.
青年时期的我极少接触京剧,1940年冬天,我因孤岛形势日益恶化,决定离开上海去大后方。动身前,中学同学王南群、过振东为我送行,请我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周信芳演出的《文素臣》。周信芳、高百岁等著名艺术家的表演精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我整整9年没再观看过京剧。  相似文献   

3.
梅贻琦,教育界的名人,他的名字与清华大学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他的后半生从北平到台湾新竹,就一直没离开过清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医院不论规模大小,几乎均会发生医患事件,患者家属动辄几十人在医院打横幅闹事,不但敲诈、辱骂、0殴打医务人员;甚至围攻医院,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医生们人心惶惶、个个自危。这个社会似乎进入了“医患大战”的乱象。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时下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然而,你相信吗?在河南郑州,有位98岁的老医生始终未离开工作岗位,坚持“多活一天,就干一天”的信念,每天去门诊上班.老人行医70年没收过红包、没被病人“医闹”过。她说:以人心换人心,自己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诊室会有危险。  相似文献   

5.
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相似文献   

6.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 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自称是小半个上海人的裘华徕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长到8岁时才移居武汉,1980年才第一次离开中国,但他以前并不知道浦东这么个地方,是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吸引他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如今,他领导下的FESTO(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FESTO海外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也…  相似文献   

7.
颜艾琳 《台声》2011,(7):34-35
这两年,有些时光的节奏,忽然变得很少年。那是在创作、教书、演讲、家事之外的额外时间,让我离开那些水泥空间,也离开家门,将自己放牧在台北城,有目的或完全没目的,悠晃着。  相似文献   

8.
痴心为警     
痴心为警刘蒙恩从警已有15个年头了,尽管先前当过农民、工人、教师、编辑,都没说过“痴”。记得1991年从武汉大学毕业,曾有过一次离开警营的机会。那时有同学约我一齐南下“淘金”;也有同学劝我去新闻部门当“喉舌”;武汉市一所省重点中学领导还动员我“重操旧...  相似文献   

9.
男儿膝下有黄金,我活了30年,没跪过天,没跪过地,没跪过父母,但那一天,我却当着父老乡亲的面,跪下了。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公司的王经理,个头不高,普普通通。我来公司才一年多,是机关里工龄最短的队长,平常只听大家念叨王经理好。有的说王经理心好,能关心手下人的疾苦;有的说王经理随和,没有一点当头的架子;有的说王经理工作认真,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是在公司过的。反正没什...  相似文献   

11.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与保障》2011,(7):6-6
小保:农民工刘某到某物流公司当装卸工,一直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一年后,他被辞退。离开公司两年后,他听说不签书面劳动合同有双倍工资.  相似文献   

13.
父亲     
父亲是一位本色的庄稼人,他一生很少离开过他热爱的土地,他在那里经营他的希望,把几乎所有的汗水和热量撒播其中.  相似文献   

14.
母女连线     
王军 《人民公安》2012,(10):42-42
这两天,总是想起年后我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老妈的话:话还没开始说,你就要走了。第二天我就换下夏装(我老家在三亚),回到目前工作的城市宿迁.又开始了早起没早饭吃,下班义苦恼着晚饭吃什么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副麻将牌。每年正月初三,父亲的老友来拜年,拖开桌子搓上几圈,然后道一声“来年再会”散去,一年就此一回。“文革”开始,家里把这副麻将牌送到废品回收站,拿回了两分钱。下乡以后,我到连襟老尤的村里去串门,玩一种扑克,很是有趣,后来才知道就是麻将的打法。回上海以后,真正的麻将牌几乎没碰过,有一阵在网络的游戏平台上试着玩过,后来感到太耗时间,也就没太大兴趣了。  相似文献   

16.
牧欣 《中国妇运》2010,(9):41-43
早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就发生过6000名纺织工人罢工起义,反抗资本家残酷的剥削。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重心转向德国,  相似文献   

17.
《同舟共进》2009,(12):71-71
浙江湖州 王一冰(杂文作者)作为《同舟共进》的老读者,这份杂志一直是我最看重的时政刊物。对于她的褒语,凡是接触过她的人们,几乎众口一词,我则无须赘言。之前,广东还有一张大报是我十分看重且每期必读的。现在,我已经至少有一年多没兴趣再去翻它了。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就以下问题搞一次普查,恐怕不会出人意料的:在“国家”或“国营”单位里,大约没有人没歇过星期天或年节假日。本来,年节或每周的双休日,法定是让每个工作人员“休闲”的。在这些日子里你不上班,既合理合法,又名正言顺,但是,在省会郑州却有这么一个人几乎没有歇过双休日和年  相似文献   

19.
百姓语录     
《公民导刊》2006,(4):55-55,56
在全国“3.15”晚会上,曝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欧典”。这地板,牛!德国工艺、德国板材、在欧洲拥有1个研发中心、5个生产基地!价格也不含糊,每平米2008元,这在一般城市商品房的价钱。经调查,这“德国企业”总部,在德国根本就不存在。观众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的企业能够存活8年?8年里为什么没一个部门去核准呢?最冤的还是那些“欧典”用户,每天都踩在谎言上面。不过大家得留个心,别光看脚底下有没有“欧典”,还得看看墙上贴没贴“亚典”、棚上粘没粘“美典”、窗上镶没镶“澳典”啊。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08,(8):62-62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让他们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