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探索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对科学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军营法律文化是军营先进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相互依存: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军事价值一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军营法律文化建设;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保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培育。  相似文献   

3.
我军部队特色军事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把握内在联系;探究生成机理;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军事实践磨砺。  相似文献   

4.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反映着国家意志的军队中所有成员秉承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价值实践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蕴含着坚定的政治品格,闪耀着璀璨的道德光辉,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始终屹立世界、绵延而兴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作思想支撑;一支军队、一名军人要忠实履行职责、无往而不胜,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作精神支柱。军委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郑重提出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了我军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抓住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军治军的根本和关键,明确了当代革命军人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宣示了人民军队的崇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正在全军兴起,当前必须进一步加深理解认同,从理论上深化认识,切实打牢自觉践行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8.
最近,胡主席在军队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党为加强军队意识形态工作而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胡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郑重提出并系统阐述“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全军把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去年,总政专门制定下发《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官兵的思想情操,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习主席指出:"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为大力倡导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特别是青年官兵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要求。必须站在凝魂聚气战略举措的高度,把青年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抓紧抓活、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1.
张熙 《学理论》2009,(12):209-210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现状,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班级建设中的指导意义,依据学生当前思想状况及整体育人环境。按照班级建设的目标,遵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班级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协同有序、科学合理的建立起相对系统、完善的班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由起点、中间环节和终点组成的过程,在价值形态上依次会经过潜价值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最终形成显价值。这个总过程具有三大规律:价值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时间上不同步性和空间上差异性规律;社会历史环境制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规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nalysis uses census tract data to measure the segregation of the poor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in 1970, 1980, and 1990. Two measures of segregation are used: the indices of dissimilarity and isolation.

In 1990 the mean dissimilarity of the poor in the 100 largest U.S. metropolitan areas was 36.1, which is substantial but below the 60.6 dissimilarity of blacks. The 1990 isolation of the poor was 21.0. From 1970 to 1990,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poor increased by 11 percent,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poor rose by 9 percent; in contrast, racial segregation declined. Exploratory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 that income segreg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1990 and increased more from 1970 to 1990 in the Northeast than in the South and West. Midwest areas generall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ortheast areas in 1990 segregation levels or in changes from 1970 to 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