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婚恋问题的作品多达一百几十篇 ,涉及到家庭伦理的诸多方面 ,作者特别关注和审视的是夫妇伦理 ,强调女性身上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家庭的重要意义。作者尝试以人的自身价值作为唯一的婚恋模式的构想 ,阐发出对女性作为人拥有健全人性和合理情欲的充分理解和积极认识 ,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妇女观。本文主体部分将分七类对《聊斋志异》中部分女性身上所体现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进行阐述。(一 )在《聊斋》中 ,部分女性身上体现出具有现代意味的择偶观 ,集中表现在她们重视对方的人品、才识 ,追求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 ,具有…  相似文献   

2.
司法伦理是社会对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行为具有应然意义上的规范和法律人内心价值追求的自在规范。构建良性的司法伦理体系对于实现法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伦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伦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方法上的伦理思维。它所调整的首先是一种不同社会主体间的伦理价值关系,其核心是怎样推进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并集中体现了发展主体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和应担负的道德使命、道德义务、道德责任。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伦理导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妇女人权伦理理念既是对19世纪德国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及境遇的一种理论反响,又是对人类社会以往有关妇女解放与发展思想观念的高度理论概括。它确认了男性与女性对等的、平等的自然主体地位,以及女性参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体地位。当今,马克思妇女人权伦理理念不仅对父系家族意识残余依然具有强大的思想批判功能,而且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狭隘眼界,对于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具有前瞻的科学指导意义,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的妇女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伦理是研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解读、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相关理论。建构两岸关系的价值目标体系与两岸交往伦理、互动规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两大政治伦理创新。探索两岸关系的政治伦理问题,对于深入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实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设定的警察行为之应然,警察伦理规范被信守的前提在于其自身的现实合理性。这种合理性除了它所蕴涵的价值精神合乎社会发展规律之外,还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要件:(一)警察伦理规范必须是国家和社会价值期待的真实体现;(二)警察伦理规范必须具有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准则体系;(三)警察伦理规范必须植根于客观的社会道德现实。这不仅有助于警察伦理规范之应然向实然的转化,也有利于提高当代警察伦理道德建设的水准。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思想就充满着人本思想的情怀,强烈的人本意识使得儒家伦理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和青睐。坚持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人学基础和核心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与"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指向的。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中,这"三观"对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和社会政策具有某些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有功能和目标。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价值追求和伦理关切主要体现为:反对贫困,改善民生;降低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体尊严和自由,促进社会道德进步。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和伦理关切具有一定的递进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高校的伦理应是公正、理性、关怀的三维架构。其中公正是最高的价值追求,理性和关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和补充。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对于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学术精神品质——科学性与价值主体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新时期时代精神召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应该自觉面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劳动人民意识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人格化,并自觉地塑造这种人格。  相似文献   

12.
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党的建设实践路径,应把观念创新作为党建价值目标伦理建构的先导工程,从人民利益出发,在“民生”与“民富”、“民智”与“民强”、“民安”与“民享”协调发展中,彰显党的执政品格,体现党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批判性地将列维纳斯的伦理学运用到了动物伦理领域,他认为动物可以成为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他者,而且它们比他人更加他异,是他者的他者。动物可以让我们更激进地重思主体性。哪怕是列维纳斯的“我在此”这样强调受拣选性和被动性的主体性,在德里达看来也还不够激进,并且太过人类中心主义。他通过列维纳斯“您先请”的伦理原则,进一步把这一主体性推进到了更为被动的“我跟随”。“我跟随,故我是”,而我所跟随的不只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通过将列维纳斯的好客理论批判性运用到对于动物问题的解读中,德里达进一步拓展了其“质疑主权”的主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民事纠纷的处理,采与西方两当事人公平对抗不同的“三当事人主义”,纠纷解决的形态呈千变万化的脸庞。而背后支撑它的理念则是,审判不仅仅是为解决纠纷而存在,更是推行人伦教化的根据地,审判官更俨然以“父母官”自居,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包办了纠纷的解决。这里见不到当事人为私权自治而奋斗的主体性,一切系于法官一念之间。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况下,个体主体性越来越得以彰显,“三当事人主义”下的德治理念已如昨日黄花,需要改弦更张。因此,从德治迈向法治,倡导司法独立方符现代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从整体上看,是从自然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展开理论路向的,因此从客观性的角度超越式地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但罗尔斯顿强调,我们在肯定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存在有赖于人类的感知与评价.由于人类是文化的动物,因此他是通过文化实践而认知并体验自然的,据此确定了人类具有最高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并依据文化的尺度实行生态伦理.这就在事实上建构了人类主体性的“大地美德”.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顿学说的本质是“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  相似文献   

16.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育要实现社会发展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的统一,关键是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但学界过去对屯此所作的论证由于基于"社会一规范性"、"个体一主体性"这种简单对应对立的思维模式,因而并未找到二者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从道德的根本属性上看,一定时代的普遍伦理、一定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一定阶级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人格理想的规范性同类的主体性、文化与阶级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在其内部结构层次上是交互统一的.为确立上述德育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形态,应对传统内容派和现代形式派德育模式作辩证分析,从认识、实践、审美的角度对德育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全面理解和运用,把主体性资源的开发同道德价值的规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全球化引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难题,并对教育尤其提出了挑战.从价值教育角度看,全球化问题的基本性质仍是科技工业文明下人的主体丧失与价值失落之问题.儒家之教的核心即是价值教育,儒家伦理价值的根本精神,是自觉精神与理性精神,是对人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注重.这种关注内在心灵贯通、修性成德的教化,是全球化与资讯的时代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科技和信息为标准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代,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瓶颈”。因此,后工业时代的任务在加速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生态问题。要解决生态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生态伦理思维。生态伦理思维有利于我们改变工业革命时期的不良思维,为后工业时代更好发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0.
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树立全人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实施内涵丰富的课程分类,对大学生安身立命,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鉴于此,大陆高校可以从中得到四点有益的启示:一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二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三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四是建立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