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有各国的特点。任何国家组织建设,必须首先认清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盲目地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只能导致失误。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依靠工人阶级和水兵的力量,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夺取政权如此,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如此。东欧各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国情的认识,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的国情,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黄萍华 《传承》2011,(6):4-6
青少年毛泽东的意志观有着较为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其对毛泽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唯意志论倾向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夸大政治思想的作用并导致了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这是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的文化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4.
对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由之路,它既是当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共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昭示人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立足于客观实际与具体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左"、右两种倾向;要着眼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时还要有一个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与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毛泽东的意志观有着较为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其对毛泽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唯意志论倾向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夸大政治思想的作用并导致了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这是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的文化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中国实际,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依据,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果欲速则不达。这个教训极为深刻,极为沉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紧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出发认识和评价私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发展私营经济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规律的要求,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需要我们真正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才能使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难免存在不足。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胡锦涛同志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结果的角度提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探索适合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以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和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阐述了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动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这一重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杨建伟 《岭南学刊》2002,33(3):71-74
毛泽东在艰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逐步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本上照搬、照套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特定条件下的经典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 ,以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 ,而忽视了发展生产力 ;同时把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方式。这种错误的社会主义观是导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毛泽东、邓小平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共同性(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国情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即国情)为基本点、立足点。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建国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在许多著作中对中国国情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国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确立这样一种所有制结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  相似文献   

15.
童庆平 《传承》2010,(24):122-123
政治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认清基本政治国情。由于历史起点较低和逻辑起点的错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严重地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民素质和政治文化生态的制约。中国要想又快又好地开展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从这个基本政治国情出发,思考如何摆脱以上三方面的制约,以更好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助于实现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把非公有制经济摆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作用是由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需要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而且带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还是农业大国。这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不仅不能实…  相似文献   

18.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忽视主体的能动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思想固然存在过,今天也不能说没有;但是,更多的并且反复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还是那种夸大主体能动性、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民主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是这样,社会主义时期在经济建设上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同样是这样。江泽民同志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有失误。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往往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大起大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是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  相似文献   

20.
一、走出传统所有制理论研究的误区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预见性、超前性、非经验性的理论原则简单比附、套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移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有意无意地远离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基础,硬性熨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以迎合理论。其最明显的表现是:(1)夸大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所有制功能,导致生产方式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倒置;(2)否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差异性、层次性和非均衡性特征,追求普遍化的、单一的、高纯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