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人类由"互联网时代"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自上而下的观念变革的困境、现实安全威胁的数据技术应对困境、传统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不足等四大困境。直面困境,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即强化高校党委领导,引导大数据的价值取向,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阵地;构建高校大数据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抢占大数据时代话语权;适应大数据新时代,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与"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等。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数据治理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全新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抓住国家大数据建设的战略机遇。新的技术条件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注入新内涵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拜物教等风险。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大数据嵌入机制,狠抓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大趋势,其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和优势,使得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资源、新平台,也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更严峻的现实挑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要加快树立全媒体融合思维,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善用大数据筑牢高校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是全域的、深层的。它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外来威胁,催化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增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也拓展了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增强了意识形态的工作实效。面对大数据浪潮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巨大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梳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提出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统筹”。总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安全风险,深入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方法论意义,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独特性,坚持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绝对领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统筹各种安全要素,主动抵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积极塑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章在新媒体视阈下提出运用四个途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好阵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建好网军,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内容为王,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亮剑发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因应大数据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特点,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办学宗旨、思想引领、体制机制和先锋作用等四个纬度创新高校"大党建"工作格局,既是高校党建科学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大学,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创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高校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是指从生态学的维度研究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诸多文化要素的有机系统。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文化环境之困;错误思潮渗透蔓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思想环境之困;以及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引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环境之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现实路径,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具有影响全局和关乎根本的重要意义,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是全域的、深层的。积极应对大数据浪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切实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成为一个非常紧要的时代课题。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机遇和策略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及研究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生态以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信息生成过程的不可控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在思想上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从而维护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大数据具有多样、海量、快捷及联动的特征,这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出了挑战。基于此,应该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大数据战略,建立大数据的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大数据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具有社会必然性、内在必要性和现实迫切性。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引领,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的五大能力,严把办学方向、突出思想引领、把握时代大势、发挥关键作用,把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信息主体多元化和信息内容的多样化,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和对抗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渗透风险、引领风险、认同风险。因此,要从增强内容供给、加强价值引导、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开放战略为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以及开放型经济对主流意识的逐利性挑战,高职院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务更为繁重。为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全面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存、发展、安全、稳定等压力叠加,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党委首要职责的重要性被弱化;赶、转、改、开等任务并重,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空间受到挤占;复杂、尖锐、多样、易变等因素共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其次要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第三是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第四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的严峻挑战,而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陷入困境,现状不容乐观。运用大数据的理念与方法,可从三个方面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动引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话语权;精准识别,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针对性;整体治理,着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新的挑战,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刻不容缓。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青年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拓展了高校校网络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因此,只有不断健全保障机制、着力打造长效机制、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20.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拓展新空间、提供新载体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全面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间接自为与直接自在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机制上不断健全,行为上积极引领、监管上强化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