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安徽鸡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分布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15种抗菌药物对91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其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布情况,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大肠杆菌的同源性。结果显示,91株大肠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3%~98.9%,且全部为四重耐药以上,多重耐药率为100%。91株大肠杆菌全部携带Ⅰ型整合子,其中70株带有编码耐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的基因盒,分别是dfr A1+tnp A IS26+aad A1(45/70),dfr A12+aad A2(16/70)和dfr A1+aad A1(9/70),未检出Ⅱ型整合子。PFGE分型图谱显示,91株大肠杆菌共产生63个谱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30%~100%,31种谱型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其中41种带型只包含1株菌,其余22种带型包含菌株数为2~4株。结果表明,安徽合肥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Ⅰ型整合子分布广泛,菌株基因分布呈多态性但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空肠弯曲菌介导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gyrA基因C-257-T位点突变,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对其检测的可行性。选择gyrA基因已经被测序的菌株NCTC11168和ZP11作为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的标准阴性和阳性菌株,建立评价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方法的阴性和阳性标准。利用该技术对已知氟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的55株菌株进行检测,结果45株与耐药表型鉴定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81.81%。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空肠弯曲菌gyrA基因C-257-T位点突变具有简单、快速、无污染等优点,有望成为临床检测筛选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空肠弯曲菌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浙江省5个县(区、市)疑似患有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的98份病料中分离到26株细菌,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观察以及PCR鉴定最终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对26株已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的26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中,4型8株,5型6株,12型5株,13型2株,其余5株无法分型,并且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庆大霉素敏感,对复方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氯霉素敏感性略有不同,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具有耐药性。试验结果对浙江省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新近分离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河南省鸡源沙门氏菌新近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制提供资料,利用K-B法检测了98株鸡源沙门氏菌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了13种常见耐药基因在分离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红霉素、青霉素、阿齐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在60%~100%之间。三重以上耐药的菌株高达96.94%,七重以上耐药的菌株为56.12%,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受18种抗生素。从13种常见耐药基因中扩增到3种四环素类、2种氨基糖苷类、2种β-内酰胺类、1种氯霉素类和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耐药菌株中,但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无绝对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福州动物园内不同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亲缘情况,为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依据,笔者用微量肉汤法对8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intⅠ1、blaamp C、gyr A基因,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自不同源性的大肠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比较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源性大肠杆菌耐药率为84.30%,其中复方新诺明(66.94%)、四环素(65.29%)和头孢唑林(48.76%)耐药率最高;多重耐药以2~4重耐药为主,占67.86%;intⅠ1基因检出率为24.79%,gyr A基因检出率为83.47%,blaamp C基因检出率为85.95%;PFGE分型结果显示,各菌株之间相似系数大部分在40%~75%之间,少数在70%~75%。结果表明,福州动物园内大肠杆菌整体耐药情况较严重,intⅠ1、blaamp C、gyr A基因与多重耐药具有相关性;动物源性、环境源性和人员性之间存在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之间未发现同一菌株的垂直克隆传播,没有流行病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四川省近几年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本研究于2009-2014年间采集了四川省主要肉鸡养殖场的泄殖腔样品5 445份,分离鉴定获得沙门菌154株,总分离率为2.83%,占主导的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71.9%)。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3.8%和79.9%,对除多黏菌素E以外的其他10种药物的耐药率大于40%,对多黏菌素E相对敏感。分析了鸡源沙门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年份的变迁情况;结果显示,2009-2014年鸡源沙门菌对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多黏菌素E这9种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6年间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60%),且四重以下耐药菌株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十一重以上耐药菌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某些多重耐药谱在多个年份中都有检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亟须加强养禽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控制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疑似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死猪肺脏进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分离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及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APP分离株进行了NAD依赖试验生物学分型、PCR方法血清学分型、PFGE基因分型以及K-B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6株APP,源自两省三地的APP分离株具有一致的形态学特征和相似的生化特性。9株福建分离菌均为生物Ⅱ型,其PFGE基因型均为Pa4;7株安徽分离菌均为生物I型,其中6株为血清型12型,菌株FD1402的PFGE基因型为Pa2,其余5株APP菌株的PFGE基因型为Pa1,剩余1株为血清型3型,其PFGE基因型为Pa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18种常用抗菌药中的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安徽株均100%敏感,福建株依次为88.9%、77.8%和66.7%敏感;所有分离株对其他15种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APP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较为一致。血清型12型是安徽省APP的主要流行血清型之一。APP分离株的PFGE基因型与血清型、生物型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地区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耐药性调查以及遗传相关性分析,以获得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特征和耐药菌的传播扩散机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95株副猪嗜血杆菌对临床常用的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 R方法检测6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 E)对携带相关耐药基因的菌株进行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菌株对头孢噻呋和头孢噻肟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氟苯尼考和青霉素敏感性下降,耐药率分别为3.2%、5.3%、7.4%和13.7%。同时也检测到较高的耐药水平,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恩诺沙星和头孢克洛的耐药率分别为83.2%、46.3%和36.8%;对四环素(23.2%)、氨苄西林(22.1%)、庆大霉素(21.1%)和环丙沙星(20.0%)表现为中等水平的耐药。在95株菌中,26株菌(27.4%)携带有耐药基因,共检出5种耐药基因,检出率依次为tet(B)(21.1%)、aph(3′)-Ⅰ(9.5%)、sul2(9.5%)、aad A 1(8.4%)和blaROB-1(6.3%),其中15株菌同时携带有2个以上的耐药基因。在这些耐药基因阳性菌中,PFGE分析结果显示出遗传背景的多样性,同时,也观察到小范围的克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阐明河南省猪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流行现状及耐药表型特征。从河南省3个规模化养猪场和1个生猪屠宰场共采集1 107份猪鼻腔拭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与MRSA疑似株,运用多重PCR(扩增16SrRNA、nuc和mecA)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以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方法对MRSA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共检出3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2.3%,其中119株为MRSA,分离率为10.8%,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MRSA的阳性率为33.2%。有66.39%的MRSA分离株同时耐受15种抗菌药物,其中出现了喹奴普汀/达福普汀(1.7%)和利福平(0.8%)耐药株,但尚未出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PFGE结果显示,河南省猪群流行的MRSA遗传谱系较为复杂。MLST和spa分型结果显示,该地区猪群流行的MRSA主要为ST9-t899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猪群MRSA广泛流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流行的猪源MRSA主要为ST9-t899型,但遗传背景呈多样化。本研究结果为加强我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猪源MRSA的监测和流行传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贵州省某鸭场病死鸭组织中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病(死)鸭的肝、脾、脑等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形态观察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血清型试验、同源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在血平板上培养形成圆形、微突起、表面光滑、奶油状的菌落,且扩增的kmt1基因序列与NCBI公布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ERIC)-PCR电泳结果表明,7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相同的扩增片段,同源性较高,为同一克隆株。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不同代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不同,对第一代药物萘啶酸耐药,对第二代药物氟甲喹以及第三代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氟沙星、达氟沙星和沙拉沙星敏感,且二氟沙星较其他药物更易抑制菌株耐药。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场巴氏杆菌的防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贵州省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试验对贵州省三穗县4个养鸭场和安顺市某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5株病原菌,分离菌的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均与RA相符;5株分离菌有4株为血清2型,1株能与血清3型和血清11型RA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凝集;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所有分离菌均可导致雏鸭发病死亡,且能复制出典型RA感染临床症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对部分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苯尼考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部分半合成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均携带aac(6′)-Ib、oqxA、ermF、tet(X)、floR和IntI1等6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试验表型相符。结果表明,贵州省三穗县目前主要流行RA血清2型,该血清型致病性强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本试验结果为贵州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猪场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及其耐药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猪场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理,随机选取从规模养猪场环境中分离的31株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PCR法检测其qnrA和aac(6’)-Ib基因存在状况,然后采用高温-SDS法对其中1株分离菌进行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31株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四环素、洁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在所有试验菌株中未检出qnrA基因,而可检出aac(6’)-Ib基因的有8株;通过对含aac(6’)-Ib基因质粒的消除,分离菌株可获得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表明猪场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药物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而含aac(6’)-Ib基因质粒可介导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的质粒及其与菌株来源、生物型、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检出大小分别为 1.9、2 .3、2 .6、5 .6、12 .6、33.0、82 .0和 10 8.0kb的 8种CCC型质粒 ,构成 7种质粒谱型。健康鸡源菌的质粒阳性率为 0 ;患病鸡源菌为 1.96 % ;患病猪源菌为 4 5 .8% ;健康羔羊源菌为 0 ;患病人源菌为 0。空肠弯曲菌的质粒用EcoRⅠ酶切后 ,1.9和 2 .3kb质粒的酶切谱随菌株来源的不同而异 ,其他 6种质粒的酶切谱没有差异。统计分析表明 ,空肠弯曲菌质粒的质粒谱型和酶切谱型与菌株来源、Lior生物型、致病性相关 (P <0 .0 0 1) ;也与对链霉素 (P <0 .0 0 1)、萘啶酸 (P <0 .0 5 )的耐药性相关 ;空肠弯曲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与 2 .3kb的质粒有关 (P<0 .0 5 )。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福建省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1只3岁华南虎公虎的死亡原因,无菌采集死亡虎的肝、脾、肺等组织样本,并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分离优势细菌,利用表型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从死亡华南虎肝组织中分离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FJ/Tiger-201801;该分离菌与26株铜绿假单胞菌16SrRN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6%,其中与水貂源CS-20株、林麝源FMDP002株、人源Kasamber2株的同源性高达99.6%;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携带exoT、exoS、exoY这3种毒力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试验小鼠在攻毒后13 h内全部死亡,并对死亡小鼠的肝、肺、脾等组织器官造成了严重的病理组织损伤;对11类3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等其中8类18种抗菌药物均表现耐药,对多黏菌素B等6种抗菌药物表现中度敏感,仅对头孢吡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和哌拉西林这6...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_3在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的流行状况及传播特征,采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288株动物源沙门菌进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_3、fosA和fosC2的检测,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检测其他相关耐药基因,玻片凝集法确定其血清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 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 LST)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采用接合转移/转化、复制子分型、S1-PFGE和Southern杂交等对fosA_3的水平传播和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得到6株(2.1%)fosA_3阳性沙门菌,没有检测到fosA和fosC2。6株fosA_3阳性菌均表现出多重耐药,且同时携带blaCTX-M-9G(均为blaCTX-M-14)基因和floR基因,血清型检测均为印第安纳型。6株菌均为MLST(ST)17型,PFGE结果显示其图谱相似。质粒分析结果显示,fosA_3能通过IncN或IncA/C型质粒与blaCTX-M基因发生共同转移。本研究首次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的鸡粪便拭子样本中分离得到的沙门菌中检测到fosA_3基因,菌株的克隆传播和fosA_3与blaCTX-M随质粒的水平传播都加速了耐药性的散播,对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从市售泡菜、酸奶、肉牛牦牛粪便以及天然植物等基质中新分离出8株植物乳杆菌,采用K-B法和双层琼脂扩散法评价这8株植物乳杆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对14株致病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所分离植物乳杆菌的敏感性基本相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但对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均有抗性。这8株植物乳杆菌对12株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强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抑菌功能较强。这些具有良好抗菌性的植物乳杆菌具有防治动物胃肠道疾病的潜能,但仍需对其益生潜能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闽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blaCTX-M-9G流行性以及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期为本地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从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腹泻仔猪肛门拭子分离大肠杆菌,对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性测定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大肠杆菌213株;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和头孢噻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6.9%、44.1%、28.6%和23.9%;经耐药基因检测,bla_(CTX-M-9G)基因检出率为17.4%(37/213),在bla_(CTX-M-9G)阳性菌中还检测出qnrA(5.4%)、qnrB(37.8%)、qnrS(73.0%)、oqxA(70.3%)、oqxB(75.7%)及qepA(18.9%)等PMQR耐药基因,其中83.8%含有三种以上耐药基因,以携带blaCTX-M-9G+qnr S+oqx A+oqx B基因型最为流行,检出率为32.4%。闽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bla_(CTX-M-9G)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并且耐药基因bla_(CTX-M-9G)阳性菌中PMQR基因的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猪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及耐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哈尔滨市猪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对采自健康猪群的非重复35株沙门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人工感染及毒力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转移试验。结果显示,检出的最主要血清型为猪霍乱沙门菌,共25株,占71.4%(25/35),其次为猪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被攻毒小鼠全部死亡,肝、脾、胃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病变。大部分沙门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已产生多重耐药,其中对氨苄青霉素、氟喹诺酮类、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体外活性较高。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临床治疗沙门菌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