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吃口饱饭去参军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  相似文献   

2.
正难忘的1976.09.09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我的爷爷毛泽东与世长辞。我的父亲毛岸青和母亲邵华在家中设立灵堂,父母当时紧紧牵着我的小手,在爷爷的遗像前宣誓,告诉我要继承爷爷遗志,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我刚刚6岁半。屈指算来,不觉40年的岁月过去了,我也从孩提跨入不惑之年,但我依然能够记得当年的情景,并在经历了岁月流年的沧桑后,更加理解父母当时悲痛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1935年,我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后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我记事起,家里老小三代,只有爷爷一个男人。从小我就跟着母亲下地,到八九岁,就成了爷爷干活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4.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5.
我的爷爷丈人大号叫姚相元,家住宁安农场三队,今年77岁,党龄也有三十多年了.媳妇说,爷爷年轻时可"革命"了,早年在生产队领人下地,属于干起活儿不要命那伙儿的.三叔也作证说,有次跟爷爷干活,因为累得快趴下了,就歇了一会儿,结果被爷爷当众来了番"板锹教育".爷爷以前的故事都是媳妇讲给我的,我跟爷爷接触后,亲眼所见的事更够我这小党员学一阵儿了.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7.
正"爷爷姓钱,我姓后,爷爷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家是‘后来有钱,享福在后头呢’。"后越鹏嘴角上扬憨憨地笑着。他口中的爷爷钱帮禹是七师一二八团三连的一名老党员,今年73岁。后越鹏是该团中学9年级的一名学生,钱帮禹与后越鹏这爷孙俩的缘分,自2001年起就牢牢地结在了一起。2001年冬天,后越鹏的母亲丢下丈夫后佩华和刚出生75天的后越鹏离家出走了。后佩华当时卧病在床,根本照顾不了后越鹏。钱帮禹是  相似文献   

8.
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爷爷——马永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扛着镐头、拎着水桶去种树,他不但自己去,还让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上山造林,四五岁时,我也加入了"马家军"植树造林的队伍,望着栽好的树苗,爷爷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要珍惜林木,保护大森林。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和环保理念却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响应号召,伐木救国  相似文献   

9.
二年级上学期,我读过《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那位刚满10岁的少年为邓爷爷做了操作计算机的精采表演,博得了邓爷爷的赞许,邓爷爷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旁,铭刻在我的心田。1984年2月16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它铭记在那位少年作者的心中,也铭记在我的心中。岁月流逝,2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20个年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馈赠     
正睁开疲惫的眼睛,看到满脸沧桑的父亲把粗糙的手放在我的额头:"办法总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时间回到25年前的一个傍晚,那一年,我17岁。日夜操劳的母亲积劳成疾,婚姻不顺的姐姐精神紊乱,再加上爷爷去世,而作为全家骄傲的我,又在高考中名落孙山,让我倍感前路迷茫。我家住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团场,父亲是代课教师,每  相似文献   

11.
铜铃声声     
正家里有一个铜铃铛,是爷爷留下的。有大人的拳头大,下边有一道细缝儿,六个黄豆大的眼儿,轻轻一晃就可以发出脆脆的铃铛声。我小时候看到过,后来就看不见了。其实,是父亲怕我们弄丢了,放起来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到我们那里进行大"扫荡",曾祖父死于病中,曾祖母在大"扫荡"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冻饿而死,爷爷在一年里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刚刚二十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他一边参加村里的游击组抗日,一边劳动养活家。他买了头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爷爷许维禄1908年7月出生在乳山,3岁时没了母亲,6岁时没了父亲,与6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生活过得相当困苦,家境最贫困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经常饿得晕倒在草垛旁,是在邻居和婶子、大娘的接济下度过来的。深受日寇欺侮萌生抗日思想15岁那年,爷爷离开家乡,独身闯关东,在东北的旅顺、佳木斯、丹东一带卖苦力为生,后到海参崴、朝鲜半岛等地,而后辗转回到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日本人开设的煤矿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你老爹留下的‘传家宝’,我今天就交给你。"这是今年,爷爷在他78岁生日那天,将他珍藏的一本已经泛黄的党章交给爸爸时说的话。从爷爷和爸爸一脸严肃的表情中,我读出了这本党章的不同寻常,读出了这本党章带给我们家庭几代人的变化。我在儿时的憧憬中,听党章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小时候,爷爷常常会给我讲党章的故事。爷爷说,我的曾祖父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地下党员,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一员,一生甘于清贫,专注事业,坚持  相似文献   

14.
木易  白小玲 《党史文汇》2012,(10):39-42
在中共山西省介休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介休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已在绵山景区建成开馆,母亲李只双的雕像也在馆中落成。2012年6月12日,年已85岁的我又与母亲雕像紧紧相拥在一起,我不禁失声痛哭,那酷似母亲容貌的雕像又勾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回忆。母亲带我走上革命路我的母亲李只双,原名李宝林(1908—1940),高小文化程度,当过小学教员。婚后深  相似文献   

15.
<正>都说养女难孝,但一师七团迎宾路社区周彬,一个养孙女,普通的80后女孩,接过母亲的"孝心棒",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奶奶。当迫于出嫁无奈时,她义无反顾地带着奶奶婚嫁,再苦再难也不离不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真情。周彬出生在八团。1960年,周彬的爷爷奶奶因不能生育抱养了母亲王国秀,靠辛苦劳作和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算甜美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3年,周彬的母亲才13岁,爷爷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日是我的爷爷——敬爱的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早在2004年8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们的老家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视察,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作出"一定要把朱德旧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仪陇人民迅速行动,策划方案,积极运作,在做好朱德旧居保护的同时,带动老区建设,拉动红色旅游。我的母亲朱敏很关心家乡的建设。11月初,我去成都出差,母亲特别叮嘱我,一定抽空回仪陇老家去看看。  相似文献   

17.
<正>柴新雨,10岁,庆安县民乐镇中心小学学生。父母离异,和没有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十分贫困。该生学习刻苦,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曹畅,9岁,讷河市老莱镇中心小学学生。2013年秋收期间,母亲和爷爷不幸遭遇车祸。为了给他们治病,家里欠下许多外债,生活十分困难。该生聪明懂事、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彭思雨,8岁,龙江县景星镇小学学生。父母离异,全家靠曾祖母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该生  相似文献   

18.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9.
爱心桥     
《党员干部之友》2013,(10):60-60
渐秋,女,7岁,枣庄市市中区回民小学二年级学生。出生同年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和爷爷、姐姐3人相依为命,爷爷身体非常不好,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爷爷的低保收入。该生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成绩优秀。魏祥洁,女,7岁,潍坊市育英学校立新分校二年级学生。2012年诊出白血病,父母以拾荒为生,一家5口在城郊租20平米房屋居住,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该生懂礼貌、爱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爷爷许昌是一位走过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生前曾任甘肃省军区副政委。在离开爷爷的日子里,我经常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情景,怀念之情难以寄托。 爷爷从小家境贫寒,年仅9岁就给地主放牛,14岁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