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安建设 《新湘评论》2010,(18):34-35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少年时期的他生活在严父慈母逆向性格的家庭环境中,二者有机整合对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使他萌生了拯救劳动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的志向。在漫漫求学之路上,毛泽东不仅加深对国家、社会的了解,而且在思想上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现行者。为了拯救人民大众,他不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还早在1921年就舍弃自己的小家,带领全家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渊 《党的建设》2013,(10):20-21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共产党人最崇高的使命,把人民群众作为领导活动的根本动力,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的领导路线,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他强调,从群众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少年时期的他生活在严父慈母逆向性格的家庭环境中,二者有机整合对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使他萌生了拯救劳动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的志向.在漫漫求学之路上,毛泽东不仅加深对国家、社会的了解,而且在思想上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现行者.为了拯救人民大众,他不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还早在1921年就舍弃自己的小家.带领全家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建波 《世纪桥》2008,(7):28-29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少年时期的他生活在严父慈母逆向性格的家庭环境中,二者有机整合对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使他萌生了拯救劳动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的志向。在漫漫求学之路上,毛泽东不仅加深对国家、社会的了解,而且在思想上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现行者。为了拯救人民大众。他不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还早在1921年就舍弃自己的小家,带领全家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习仲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习仲勋:"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艰苦卓绝毕生奋斗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其中最感人至深的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他的人民思想和情怀是博大精深的,他身体力行地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的传家宝。劳动人民最干净搞革命、干事业为了谁,既是政治立场问题,也是思想感情问题。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立场是坚定的,思想是  相似文献   

8.
王香平 《湘潮》2012,(4):10-13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横》2013,(1):1-1
"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来源于他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作为中共元老的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文革"中,他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  相似文献   

10.
卢丽娜 《理论学刊》2001,3(4):116-117
毛泽东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观,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的思想.它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运用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形成.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思想根基,贯穿于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曾薇 《当代贵州》2015,(5):50-51
<正>只有构建好贴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文艺不仅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也是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有效手段。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如果说",诗人"是特指毛泽东的个性化特征,那么,"历史造诣很深"则适用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不仅"历史造诣很深",且读史、鉴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志趣,也是他们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智慧。  相似文献   

13.
群众观点最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后来,尽管犯下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错误,但没有人怀疑毛泽东要尽快改变人民生活、将中国迅速带入富强之境的真诚。对腐败的毫不留情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对执政党向腐化蜕变保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这位曾经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巨人,之所以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能够无往而不胜,是因为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先生",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人民群众就是"上帝"毛泽东对人民力量和历史作用的认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对毛泽东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切的体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 ,他就明确指出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 ,我个人觉得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1他曾反复强调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曾这样说过 :“我是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在领导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和建设实际中,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的利益、群众的作用,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当家作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对我们今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引领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真正落实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使人民群众切实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对于怎么样的死才算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衡量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1943年毛泽东在八路军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对生死价值和意义最为深  相似文献   

18.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学习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批判并举;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理论与实践兼得;在学习中,他注意文理互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超越自我。毛泽东学习观给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的启示是:做系统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