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女将张琴秋     
严农 《党史天地》2007,(3):14-19
张琴秋,是红军中一位闻名遐迩的女将。她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既精通三、四国语言,又能使双枪,骑烈马。“张琴秋”这个名字,曾使多少敌人闻风丧胆,曾使多少敌将不战而溃。认识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张琴秋1904年出身在浙江桐乡县斫镇一家书香门第。在振华女校上学时,曾与茅盾的爱人孔德沚结为好友。但其时张琴秋并不知道孔德沚是当时已经誉满全国的著名作家茅盾的妻子。后来,茅盾写信给孔德沚,要她到上海去。临行前,孔德沚对张琴秋说:“琴秋,将来如有机会来上海,你一定要到我家来看我。”张琴秋难过地点了点头。不久,张琴秋只身来到上海,进入了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女英雄:她和王明、博古、张闻天等是中山大学的同学,曾任鄂豫皖苏区的政治部主任,是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重要领导人,和邓颖超、蔡畅、康克清、杨之华等同为我国著名的妇女领袖,是共和国建立之初的第一个女党员副部长。她就是张琴秋同志。  相似文献   

3.
《广东党史》2013,(5):53
1933年4月,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率500余名女红军奉命转运伤员和运输物资。走到苦草坝(今四川通江县境内)时,她们与军阀田颂尧部刘汉雄独立师一个团遭遇。躲,已经来不及,敌人已发现了她们,并成扇形状逼近;打,500余名女红军都基本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多少枪支弹药。张琴秋紧张思考后决定采取心理攻势对付敌人。她指挥干部战士迅速占领制高点,要求没有她的命  相似文献   

4.
“女中英豪,琴秋名扬。巾帼标芳,疆场生光。红星添艳,赤帜飙扬。琴秋昔日,秀色一方。戎衣几载,尤胜红妆。千闺奋命,挞伐用张。祁连戈壁,气贯穹苍。壮怀烈烈,英气堂堂。刚折棠悴,呜呼哀伤。吁嗟女将,勋著旗常。巴山有幸,常怀元良。”这是后人为张琴秋所作的一首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曾涌出无数巾帼英雄,作为红军历史上惟一的女性将领,张琴秋是其中典型代表。本文着重描述了她人生历程的另一侧面——情感世界中与沈泽民、陈昌浩、苏井观的感情历程。  相似文献   

5.
那海 《世纪风采》2010,(5):17-20
沈泽民(1900—1933),浙江桐乡人,名德济,字泽民,笔名明心、罗美、李清扬、成则人等。沈泽民和他的哥哥沈雁冰(茅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只是一般人对于过早为革命献身的弟弟沈泽民可能远不如对其兄熟悉。在短暂的一生中,沈泽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并为此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长眠大别山后,由于历史原因,在湖北红安和河南新县竟出现他的两处墓地,沈泽民病故地点和墓地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7.
彭德怀被迫解甲归田后,带在身边的怀表给他寂寞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安慰。怀表是瞿秋白于1930年送给沈泽民的,1933年沈泽民又转赠给徐海东,1935年直罗镇战役后,徐海东又将此表转  相似文献   

8.
张琴秋,红军历史上惟一的女将领,在革命战争及和平建设时期都有出色的业绩,是我党第一代革命新女性中的突出代表。1930年从莫斯科回国后,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师师长、西路军组织部长,解放后任纺织部部长。在西路军惨败后,张琴秋落人马家军的虎口,历经劫难于1937年10月回到了延安。  相似文献   

9.
会后,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进一步巩固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江苏省委书记王明中央宣传部长沈泽民、张闻天(继沈泽民后任) 中央农民部长张闻天(1935年5月重建) 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主任王稼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古在上述名单中,张闻天在王明一派中脱颖而出。张闻天,原名张应皋,1900年生,上海川沙县人,在五四运动中即以文著称于当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他与田汉、郁达夫、茅盾等皆有较深交往。1925年被党组织保送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1931年2月回国。  相似文献   

10.
彭德怀元帅被迫解甲归田时,他身边的那些收藏品,给他寂寞的生活带来不少安慰。那只银光闪闪的怀表,是瞿秋白1930年送给沈泽民的。1933年沈泽民同志又转赠给徐海东大将。1935年直罗战役后,徐海东又将此  相似文献   

11.
那海 《党史博采》2008,(5):15-18
<正>沈泽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党员之一,是五四运动影响下涌现出来的新文化战士。沈泽民(1900—1933),浙江桐乡人,名德济,字泽民,笔名明心、罗美、李清扬、成则人等。1916年至1919年期间就读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曾留学日本,后入苏联中山大学和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12.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从通江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红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这是全国最大的、唯一一个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负责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她还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当年10月顺利建成。整个陵园由红军烈士墓、红军总医院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3部分组成。陵园的大门横式牌坊上,雕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沈泽民在鄂豫皖苏区的功过是非后认为,沈泽民实现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转变,是在1933年10月16日召开的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其标志是他根据这次会议所写的<鄂豫皖苏区省委报告>.这比张闻天、王稼祥的转变要早整整一年.  相似文献   

14.
一块怀表     
一块普普通通的怀表,却有着几段不平凡的经历,凝聚着几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友谊……1920年,霍秋白作为《晨报》的新闻记者来到了莫斯科。当时,苏联经济十分困难。在苏维埃政府号召捐献时,瞿秋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金壳怀表献了出来。苏联政府为表达对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中国同志的革命友情,又回赠给霍秋白一块钢壳怀表。1930年9月,与瞿秋白同在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的沈泽民同志回国,赶上海参加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为了表达对沈泽民的友情,又将那块来自十月革命故乡的钢壳怀表送给了沈泽民。1933…  相似文献   

15.
1934年春,中共中央在瑞金创办了红色政权的第一所国立大学.这所大学用一个光辉的名字来命名,这就是:沈泽民.70年后,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了钟桂松的力作《沈泽民传》,为这位革命前驱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作者以翔实生动的材料、鞭辟入理的分析、朴实流畅的文笔,叙述和评论了早期共产党人沈泽民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展现了这位从思想文化战线到政治军事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领导干部的战斗业绩、思想性格、风骨情操.阅读这部传记,是对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的一次学习,是对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一次体认,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一次净化.  相似文献   

16.
爱的火焰第三次在张琴秋的心中点燃 延安有许多老战友,对张琴秋的半生经历了如指掌,从心底里同情她所受的磨难与痛苦,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为之分忧解愁。在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卫生部工作的苏井观,每逢节假日都要派警卫员陈明镜牵着一匹骏马,将张琴秋从女大接到卫生部所在地——柳林店,转悠、闲谈,尽量让张琴秋舒怀、快活。 苏井观是河南潢川人,原名炳达,字静观,生于1905年3月。1929  相似文献   

17.
1933年3月,我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娘子军——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在四川通江县诞生了。 5月中旬,独立营运粮经过通江县鹰龙山时,发现迎面来了一个团敌人。营长陶万荣、政委曾广澜命令战士埋伏在树丛中,有枪的战士埋伏在前。敌人上山后,鸦片瘾发作,躺在地上吐云吐雾时,枪声一响,女战士手挥大刀、长矛冲进敌群,一团“双枪兵”全部被俘。1934年3月,妇女独立营扩充为独立团,曾广澜任团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著名女将领张琴秋  相似文献   

18.
沈泽民生前的最后住所 谁曾想到,位于天台山腹部的刘家湾这间狭小、阴暗、潮湿的普通民房,竟是留过学、通晓四国语言、当过大学教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沈泽民生前的最后住所。  相似文献   

19.
1955年9月第一次授衔时,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战略区当中,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和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被授予大将军衔,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和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被授予上将军衔,唯独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没有授衔。 1922年,张际春在湖南第三师范读书,有幸聆听毛泽东同志的教诲,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迪,开始参加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  相似文献   

20.
正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迎接中央红军入川共同北上抗日,把从苏区各地撤到旺苍来的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连同原来的2个妇女独立团共2000多人,在旺苍县王庙街整编为妇女独立师。妇女独立师由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独立师下辖2个团,第一团由张琴秋任团长兼政委,该团战斗力较强,为总指挥部机动团,驻旺苍坝、张家湾、黄洋场一带;第二团由曾广澜任团长,刘伯新任副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