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关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时间的决定”。选举法是关于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度的重要法律;地方组织法是关于我国地方政权制度的重要法律。尽管两部法律此次修改的条文并不多,但却是循序渐进、稳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10,(3):8-9
面对贿选乱象,基层民政部门在着手处理时,却遭遇到了重重困难。 首先是认定难,法律未对贿选予以明确界定;其次是调查取证难,行贿人不会承认,而受贿人基于诸如邻里关系、怕打击报复等因素,往往亦不会承认;最后是处罚难,除认定当选无效外,常常是不痛不痒地拘留贿选者数日了事。如何更加有效抗击贿选,成为摆在高层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民日报》披露的"衡阳贿选事件"相关信息出发,结合湖南人大网、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网等网站所发布的与"衡阳贿选事件"相关的资料,对"衡阳贿选事件"的事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深度整理,梳理出一些更为完整的关于"衡阳贿选事件"的重要信息和资料。基于这些深度挖掘的信息和资料,本文详细地论证了《人民日报》对"衡阳贿选事件"定性为"三个挑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以及对党纪国法的挑战)的正当性依据。继而本文又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衡阳贿选事件"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各种成因,指出了"衡阳贿选事件"可能导致的需要学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宪法危机"问题。与此同时,本文又从我国现行宪法、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出发,对如何在法律上妥善处理"衡阳贿选事件"在对人、对事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作者强调,一定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科学严谨地处理"衡阳贿选事件"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通过对"衡阳贿选事件"的善后处理来将坏事转为成反腐倡廉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重大和复杂的反腐败问题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这部全面综合规范禁毒工作的重要法律,对戒毒康复进行了全新的认定,并把社区戒毒作为一个重要的戒毒康复环节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贿选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乡村贿选问题。乡村贿选侵犯了村民的选举权,滋生了村官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乡村贿选是行贿人(候选人)、受贿人(选民)等相关人员在特定的法律制度背帚下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强化对贿选的惩罚力度,提高贿选的违法成本,使行贿人和受贿人双方都无利可图,从而有效地遏制贿选的发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6.
贿选是当前严重危害政治民主的腐败现象。现行法律中将贿选视为破坏选举罪的行为方式之一,然而,贿选的社会危害性远不是破坏选举罪所能涵盖的。贿选与贿赂罪在罪质上具有同一性,在行为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为切实发挥法律对贿选的遏止作用,建议单独设置选举贿赂罪,并将其归之于贿赂罪这一类罪名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五次《选举法》的修改,我们依然看到我国选举法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选举法,跟上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基层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民主推荐领导干部工作中,时常出现地方领导干部贿赂人大代表拉票贿选现象,对于候选人贿选行为可依据《刑法》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处理,但是对人大代表收受贿赂出卖选票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人认为法律没有作出明文规定,笔者认为人大代表收受贿赂出卖选票的行为应以受贿罪论处,理由有以下几点:一、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选举领导干部时的主体身份应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当人大代表履行其代表职责时,其主体身份显然应认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相似文献   

9.
王云斌 《法制与社会》2010,(19):211-212
伴随着村委会选举竞争日益激烈,破坏选举规则的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贿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信访、上访以及地方掌握的情况看,村委会选举的贿选比例大概在1%-3%之间。"本文从分析村委会中法律中治理贿选的法律缺位和相关规定的缺乏操作性入手,给出了贿选的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0,(7):8-10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在这部举世瞩目的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之前,笔者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讲述了选举法近60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是一种新的创举,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理由如下: 从相关法律的规定来看,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七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虽然没有列入地方组织法的具体条款,但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实质上是保证宪法、选举法、代表法等人大领域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是贯彻地方组织法的重要举措,符合地方组织法规定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法治》2010,(6):4-4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构成,逐步克服“官员”代表、“老板”代表偏多,基层一线代表偏少的现象,去年选举法第五次修正依法增加规定:各级人大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选举法第六条之规定)。今年,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同步换届选举工作将陆续拉开帷幕,新选举法将首次“落...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以下简称选举法),修改后的选举法增加了直接选举中的预选程序。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选举法作去狭义地理解.而应当从它的功能、作用及其民主政治意义上来理解、研究和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发放选民证依法可以,但也无必要. 选举法制定之初,明确发放选民证.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前三十天公布,并发给选民证." 虽然,1984年开始使用身份证;但是,1986年12月,选举法进行第二次修正时,却没有将身份证写入法律条款,仍明确"发给选民证...  相似文献   

16.
《江淮法治》2010,(5):4-5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贿选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贿选有逐渐发展的趋势。贿选行为危害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决打击。贿选情节严重的构成破坏选举罪 ,应当依法予以打击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进一步完善选举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称选举是广义上的,既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也包括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文中不仅涉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也涉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有关选举的法律规范。我国自1995年修改并施行选举法和组织法以来,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其中有些或多或少地与选举法的不完善有关。笔者认为,要使选举真正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选举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进一步的完善。 一、明确规定竞选制度 现行选举法一个明显的不足是缺少有关竞选的规定。按现行…  相似文献   

19.
叶高  金龙标 《法制与经济》2009,(20):112-114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选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模糊认识,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贿选”的成因和法律界定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贿选”的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需求层次;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制度,降低权力寻租预期;建立和完善竞选者的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选举程序,使竞选者不能“贿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增加贿选成本;建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由农民自创的、法律确定下来的一种基层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然而,随着这一基层民主的深入及推广,民主选举中的贿选问题便呈现出来。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危及这一民主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贿选的两大对象出发来分析贿选现象,并对如何治理贿选发表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