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借用"提携""共荣""防共"等口号,这些都是欺骗或借口,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七七事变前,日本为了攫取华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不断增兵,另一方面不断增设主导侵略的机构。如日本大藏省增设了东亚经济调查课,华北驻屯军设置了经济顾问部,满铁株式会社在华北设立了"兴中公司"。另外,日本还通过汉奸和买办拼凑成"东亚经济协会"、"华北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日本通过这  相似文献   

2.
肖竞 《党史纵横》2014,(5):54-55
正"特殊工人"是日本侵略者统治我国东北时期,对其压榨下的一部分中国工人的特殊称谓。"特殊工人"的出现,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扩大侵华战争的产物。抚顺"特殊工人"的由来"特殊工人"就是指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强行从华北等地押送到东北,在日军军事工程和重要厂矿服苦役的我关内抗日部队的被俘人员(其中大部分是我军抗日将士)和被捕的我解放区干部、群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为进一  相似文献   

3.
那些不该忘却的历史,铭记着千百年来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更证明了日本对钓鱼岛的觊夺,或"纸上窃取",或"租赁购买",或非法强登,或武力控制,均缺乏合法的依据。2012年的"购岛"闹剧,以及那些关于钓鱼岛的烟云往事,其实正是一部日本等国联合侵占中国利益的"阴谋史"。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中国的发明,作为一个发展战略,在欧洲、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都实施过,它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但冠之以"社会主义"四字,就使新农村建设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曹然 《世纪桥》2010,(15):29-31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我国东北期间,施行"文化铁腕",进行奴化教育,企图削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其成为俯首帖耳、任其奴役摆布的亡国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成 《党史纵横》2002,(9):30-31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反击入侵的日本军国主义强盗.这个战争的挑起者是日本军国主义,其战争意图是实践"田中奏折"中的灭亡中国、称霸亚洲及世界的计划.然而,自1931年9月18日夜,进攻中国沈阳北大营驻军起,日方即把此后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每一个步骤都称之为令人费解的"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最后,把对中国的整个侵略战争行动轻描淡写地称之为"支那事变".  相似文献   

7.
巩辛  张缘 《党史纵横》2012,(11):23-2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东北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抵抗活动。其中,为了向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侵占中国东北,蓄意炮制傀儡政权"满洲国"的强盗行径,著名银行家、中共党员巩天民联合其他8位爱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搜集证据,整理翻译成300页控告材料,经过与敌特斗智斗勇,终于向当时的"国联"成功递交了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材料,使得伪"满洲国"没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割裂出去据为己有的阴谋。  相似文献   

8.
1946年5月7日,汽笛鸣响,两艘轮船缓缓驶离葫芦岛港,2 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这里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此后三年,从这个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的小港,超过105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被称为"葫芦岛大遣返"."葫芦岛大遣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规模最大的遣返行动.同时它也是中国军民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以德抱怨的伟大善举.2006年恰逢"葫芦岛大遣返"60周年纪念,在这里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日中逆转"以后怎么办?这是中日双方今后均需直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视野     
《红岩春秋》2014,(7):5-6
<正>45名受审日本侵华战犯亲笔供词将陆续公布中央档案馆自7月3日起首次在其官网陆续全文公布45名受审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包括笔供的中英文内容提要、笔供原文和译文等。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央档案馆收藏了这些侦查、审查、处理日本战犯的档案,主要包括纸质、照片、实物、录音、电影五种。"李明华说,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我国档案部门一直在对日军侵华档案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春节前夕,一本名为《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的新书出版了. 在河南省襄城县为这本新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这本书的作者、73岁的襄城县政协退休干部王留柱,手捧这本35万字、500多页的书,慢慢翻动着说:"这本书记录了119名被掳日本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呀!"  相似文献   

12.
八路军的美术宣传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金 《党史文汇》2005,(11):27-29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除了与日本侵略者展开军事战外,还展开了一场包括美术在内的思想战、文化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沦陷区推行文化殖民政策,非常重视运用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艺术方法和手段,大肆宣传所谓"中日亲善"、"大东亚新秩序"等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13.
侵略中国的急先峰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两部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关东总督指挥.当时日本在其控制的东北地区设置了"关东州",所以这支部队也称为"关东军".由此,关东军便开始了盘踞东北长达40年之久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吴继金 《党史博览》2012,(11):44-4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蒙蔽和奴化中国人民,分化、腐蚀、麻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破坏中国的抗日活动,实现其长期占领中国的野心,十分重视包括美术在内的宣传手段。他们宣称:宣传是实行各种战争的手段之一,尤其在思想战上,宣传是最重要的手段。"忽视宣传工作,就难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美术宣传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艺术工具。在这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民众散发了大量的宣传画。  相似文献   

16.
熊孝梅 《党史博采》2006,3(10):31-32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广泛蔓延是由于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所致.冷战格局解体、中国的崛起、朝鲜的核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是日本"新民族主义"蔓延的主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以创办于公元578年并延续至今的建筑公司"金刚组"为代表,日本拥有数以万计的百年老铺甚至千年老店,许多日本企业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诀,就是持之以恒专注自己的事业,不为眼前的利润所左右的"工匠精神"。在工业时代,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日本是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呢?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总监濑口清之指出,日本的"匠人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  相似文献   

18.
"俄国威胁论"在日本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幕末起到明治初,"俄国威胁论"如同幽灵一般游荡在日本的上空,掌控着日本的思想,支配着日本的行动,甚至主导着日本国家的整体走向。在北方领土归属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带有明确的内向性,是对来自俄国现实威胁的真实反映;在朝鲜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则呈现出外向性特征,是对本国整体战略的遮掩,带有明显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9.
邓一民  吴云 《党史博采》2007,(10):50-53
<正>"南有南京大屠杀,北有千里无人区",这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在日本,第一个走进并见证千里"无人区"的是东京中央大学教授姬田光义,他与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平合作,于1989年在日本出版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在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企业界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人.为了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它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除了运用"奖金"和"分红"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之外,更主要的是运用了精神激励手段,培养了工人的"共存亡"意识、"集体观念"、"忠诚"、"奋斗"精神,从而使日本职工的潜在能力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使日本的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高速的恢复与发展.日本企业界的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方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