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世界关系理论是实践基础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实践基础论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基础论的最终实践指向是为了解放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实践哲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当代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是在突破前苏联哲学僵化体系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践哲学以实践为基本观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特征,充分重视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中心地位,解决自然物质世界与人为中心的价值世界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现实地得以统一。实践哲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是促进当代发展的哲学力量。  相似文献   

3.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4.
贺来 《长白学刊》2006,(1):45-50
只有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才能抵达实践概念真实的理论精神,避免对实践概念真实内涵的种种遮蔽。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人、人的价值实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等五个基本方面阐发实践作为人本源性生存方式的意蕴,能揭示实践活动与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人是世界的主体,建设和谐社会其实是人的发展和进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芳  霍有光 《求索》2013,(2):118-120
传统哲学观将理性的人同现实世界区分为二元对立的世界,以此出发把语言视为人与现实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威廉斯颠覆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诸方面对传统语言文化论进行了理论批判,提出了从中介到表意实践的唯物主义文化研究论。威廉斯唯物主义文化研究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性的物质活动和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实践的现实意识和有意义的社会创造。威廉斯打破了庸俗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和表现论的语言工具观,超越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等文化观.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把语言和文化视为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研究模式,对我们正确认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实践与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同构性。但无论是在人类世界还是在马克思哲学及其诠释历史的维度中,实践与社会存在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实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二者关系的根本方面是实践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论忽视了实践在人类世界和马克思哲学中的根本地位。社会存在论虽然也谈论实践,但却无法证明社会存在具有的存在论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本质上都是一门典型的人文科学.它的这一本性规定了它的基本主题是研究人与世界及其基本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在扬弃以往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人的问题,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人这一哲学的中心和主题作了极为深刻的说明.他把哲学的逻辑归结为人——实践——人.这一从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与中介,进而把人的世界归结为社会性、历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现实世界.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通过人的社会实践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和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上超越了他以前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9.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周戎萍  陈向义 《前沿》2007,42(6):23-25
学界关于价值理论的探讨,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为逻辑结构进行的,这种定义价值的方式遭到了“自然本体”论价值观点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不成功的。“自然本体论”与“主客关系论”中的“属性说”都是从实体型的思维方式出发的。“主客关系”论仍存在着局限性。只有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才能看到价值是人对未来的一种无限指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生存于其中的整体感性世界。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是随着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追求真理是实践-认识活动的一个环节,因而生活世界是真理辩证生成的客观基础,而实践,尤其是交往实践是真理的辩证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前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实践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所取得新成就的理论体现;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应然反映。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的根本方式和实际确定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打开纷繁复杂的意识现象的钥匙.因此,实践问题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应然”的价值论维度出发,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以人为本”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也是人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生存论维度在于人的本质不是先行规定的,而是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性生存获得的,马克思的生存——实践本体论转向,意味着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从伦理关怀的视野解读“以人为本”,亦即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探求人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系,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将人作为最高的目的和善。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不应该把它放到一般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模式,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实践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的辩证图景中,实践把世界二重化,它不但揭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和统一,而且揭示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实践根源,从而展现了实践所固有的世界观特征,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