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课》2014,(13):128-128
为落实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普适性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创办《孔学堂》杂志、设立孔学堂书局。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4,(27):16-16
正孔学堂学术委员会近日正式对外发布《孔学堂2014共识》,"共识"重申了贵阳孔学堂的宗旨,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再创中华文化之新辉煌。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是贵阳孔学堂的最高学术机构,旨在为孔学堂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交流、出版、评奖等学术活动提供指导、咨询等,促进孔学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学术委员会设主席1人,学术委员16人,由来自全国15所大学  相似文献   

3.
正Envisag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lcome the Harmony in Diversified Civilizations.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落实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适性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创办《孔学堂》杂志、设立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和孔学堂书局办刊、立社宗旨为"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将同时于2014年8月1日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正式创刊、挂牌。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13):127-127
《孔学堂》杂志(中国思想文化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创办的公开发行的期刊(中英文、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52-5035/C),宗旨是: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孔学堂书局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成立的出版单位,主要出版范围是: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箸作、大众文化类图书等。  相似文献   

5.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4,(34):16-17
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以贵阳孔学堂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现代、融入生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孔学堂效应"。"文化高地"传承经典2014年12月5日,省委副书记李军在《光明日报》撰文阐释孔学堂的建设理念。他表示,孔学堂不是庙堂,  相似文献   

6.
于民雄 《当代贵州》2014,(24):13-14
正孔学堂书局推出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等图书,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凸显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符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潮流。一孔学堂书局成立伊始,就推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等17本图书,在2014年金秋时节问世,虽然还不能构成洋洋大观的景象,但已经开了个好头。它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凸显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符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潮  相似文献   

7.
正8月2日上午,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分会场贵阳孔学堂,孔学堂书局挂牌、《孔学堂》杂志创刊仪式举行。当天,由孔学堂书局首批出版的17本图书和孔学堂杂志社创办的中英双语《孔学堂》杂志创刊号正式接受读者和专家的"检阅"。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发来贺信,表示:"孔学堂书局的挂牌和《孔学堂》杂志的创刊,将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约稿启事     
为落实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普适性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创办《孔学堂》杂志、设立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和孔学堂书局办刊、立社宗旨为”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将同时于2014年8月1日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正式创刊、挂牌。  相似文献   

9.
<正>"多元弘扬国学精髓首届孔学堂书博会开幕";"去孔学堂书博会感受‘非遗’魅力";"孔学堂书博会尽显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之魅";"孔学堂书博会给你‘好看’";"孔学堂书博会开创多项‘第一’"……10月的第三个周末,关于孔学堂书博会的报道席卷而来,各大媒体不吝献上溢美之词。两百多家出版单位聚集一"堂",两万多种国学图书集中亮相,文化名家轮番登场,文化惠民书香满"堂",多彩贵州再添国学雅韵。  相似文献   

10.
姚远 《当代贵州》2014,(5):21-22
正这个庙会不一般,这个学堂不简单。春节期间,贵阳孔学堂让无数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马年春节,贵阳市民有了新去处,过年也有新内容: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从腊月二十八"写春联",到大年初一"年俗表演",再到元宵节"舞龙舞狮",为期十天的活动,孔学堂为市民呈上了一台年味浓郁、复兴传统、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1.
<正>一座孔学堂,使贵州人在文化领域一跃而起,正在"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理念的指引下,为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杜鹃花盛开的时节,记者来到刚刚落成的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这里建有15栋汉唐风格的现代化学术楼,免费供海内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使用,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将陆续展开学术活动。富有中华气派的建筑群让即将入驻的学者感到震撼和振奋:在这里感受到了文化复兴的大气磅礴,看到了弘扬传统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民间,办书院、学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2012年9月,以规模宏大的贵阳孔学堂(一期)建成为标志,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重返"人们的生活。大成殿、杏坛、讲堂群、六艺学宫、乡贤祠、阳明祠、奎文阁等建  相似文献   

13.
贺信     
正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社:欣闻孔学堂书局挂牌、《孔学堂》杂志创刊,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国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学热"不仅反映出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仁、义、礼、智、信"美德的自觉追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我们传习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困于故纸典籍、限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创办《孔学堂》杂志、设立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和孔学堂书局办刊、立社宗旨为“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将于2014年8月1日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正式创刊、挂牌。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16日至18日,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孔学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36家出版社携经典国学作品齐聚贵州,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场国学盛宴。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的举办,填补了国学类专业书博会的空白,必将有力增强国学出版的发展力和影响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贵州将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价值,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凝聚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4,(24):9-9
正尊敬的建国书记、王蒙先生、梁衡先生,各位来宾:今天,这么多的名家硕学集聚孔学堂,孔夫子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很高兴。此时此刻,我想讲三点感想。第一,要特别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蒋建国书记、中宣部郭义强局长等领导,不仅给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发"准生证",而且在百忙之中亲自来揭牌、授牌,充分体现了对孔学堂建设的关心、对贵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帮助,特别是对传承弘扬中  相似文献   

17.
王文兵 《前线》2017,(4):13-15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改造和发展,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阐发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王建星 《世纪桥》2013,(9):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建星 《世纪桥》2013,(12):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4,(5):9-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