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在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中,沈阳市大东区紧紧围绕"夯实基层党建、创新干部培养、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目标,创新机制,构建平台,服务群众,取得了"社区党建好、干部成长快、群众评价高"的显著成效。一是联系群众,发挥作用,实现了社区建设"真提升"。选派干部开展工作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结合大东区委组织部下发的工作联络单,科学把握好阶段性工作重点。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携手开展"共产党员先锋  相似文献   

2.
正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有感情更要有路径,做好群众工作不但要有想法更要有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提高"七种能力",其中在强调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时指出: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3.
正从群众观念上察"德"。"为官者,德为先;为官者,民为本。"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对群众利益敢不敢维护,群众冷暖有没有挂心间,群众诉求有没有去落实,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观念,也是干部"德"的重要表现。考察识别干部的"德",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把口碑好、品德高尚、敢于担当、表里如一、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工作发展。从群众工作方法上察"能"。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党员干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里办公,等群众"上门",群众便戏称他们是"坐诊干部"。长期如此",坐诊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就逐渐疏远,群众也就对他们敬而远之了。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关键在于坚持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努力做到为民惠民利民。为民要先知民,指导要先"知道"。领导干部要想了解真实情况,就必须变让群众"找上门"为自己"走上门",实现从"坐诊干部"到"出诊干部"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影响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为什么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不知道怎样坚持和弘扬呢?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明白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却不甚了了,以致影响了工作成效。要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面临诸多新挑战,尤其是基层干部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路径,对基层治理与社会和谐意义重大。成都市锦江区近年来探索的群众工作"五办工作法",对于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联系群众工作路径的常态化,推动群众问题化解,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显绩与潜绩     
在现有的条件下,一般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察评价一个干部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衡量一个干部的基本标准,就是要看他到底为人民群众做了些什么事情。老百姓看一个干部的好坏就是看他为自己做了什么。一个称职的好干部,他肯定是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相似文献   

8.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然而,在当今形势下,少数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上"走了样"甚至"绝了缘",显露出不应有的"五不"现象:不愿联系群众,不会联系群众,不深联系群众,不让联系群众,不真联系群众。这"五不"现象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9.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然而,在当今形势下,少数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上"走了样"甚至"绝了缘",显露出不应有的"五不"现象:不愿联系群众,不会联系群众,不深联系群众,不让联系群众,不真联系群众.这"五不"现象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0.
正干部与群众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联系群众就要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联系群众的目的来说,群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群众满意了、理解了,我们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就联系群众的过程来说,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干部没有真正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行为也不可能真正落实。90多年来,优良作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与标志,但是随着执政时间越来越长,也潜滋暗长了一些不良的作风,这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什么是形式主义?有人曾给形式主义画了一幅像:方案计划一大堆,说过听过不落实;目标要求常翻新,就在文件报告中;工作过程很热闹,实际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农村的申请入党人,懂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因此,我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怪现象”有所不解。例如,我们县有些部门的干部,下乡时总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拍拍肩膀好好干”。我不明白,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怎么没有像战争年代那样得到发扬光大,反倒成了形式主义的摆设呢?  相似文献   

12.
杨遥 《党建》2014,(8):51-51
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湖北麻城革命老区的好传统,也是传家宝。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着力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上下功夫,致力于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打造群众工作的创新品牌。真心实意访民情,打造联系群众的品牌。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新渠道,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创优群众工作。干部入户访民情,把群众当家人。在  相似文献   

13.
握手递上米和面,寒暄拍照展笑颜。三五分钟走一户,群众说啥没听见……又近新春,这种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场景,在一些地方开始频现。逢年过节,一些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总会忙着给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体"送温暖",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送温暖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甚至有损于党和政府形象的现象:有的干部在群众面前排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12,(10):38-40
正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自2009年以来,灵武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立足实际,以"教育干部、服务群众、淳化民风、推动发展"为核心,在全市开展以"送政策促发展、送温暖聚民心、送规矩铸和谐、送文明树新风、送科技信息帮民  相似文献   

15.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法宝"。包头市昆都仑区"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简称"双联系")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机关和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增强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做到群众有困难,干部在身边,群众有要求,干部有行动,从而全心全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的一声声赞美,一张张笑脸,就是对包头市昆都仑区"双联系"工作的最好褒奖。  相似文献   

16.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本的内容。当前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三讲”教育和“四个观念”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积极组织干部到基层解决实际困难。群众称赞说 :“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但是 ,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地方只注重形式上联系群众 ,搞花架子 ,不按干部的工作特点、性质分指标抽调干部下乡 ,有不少不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被抽调去搞农业科技等工作 ,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这不仅未能…  相似文献   

17.
唐剑锋 《实践》2013,(2):56
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引起全国热切关注。在广大党员干部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力戒空谈,踏踏实实干事。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看来,什么是转变作风?重要的不是领导的表态和承诺,而是他们是否做出了具体的行动、是否改出了成效。所谓"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一干",只有各级领导干部们俯下身子实干,才更有说服力。八项规定是新政,是新风,而检验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化干部群众观教育的务实之举。必须紧扣"直接"这一核心要求,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间,真正与群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具体实践中,领导干部须做出"三常",确保直接联系群众联在实处、联出实效。  相似文献   

19.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指向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命题。密切联系群众彰显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密切联系群众体现我党更正确地认识到了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显示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先进性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文章对"密切联系群众"的哲学意蕴进行了阐述,以期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联系群众是人民政协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是人民政协工作性质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要素,是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基本素质,是当前人民政协群众工作困局的解锁密钥。文章试图从人民政协提高为民办实事能力、提高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结率、自觉充当百姓的"话筒",搭建群众利益诉求的平台、在加强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密切群众联系、创新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增强群众知晓度和影响力等方面来探讨提高人民政协联系群众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