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三超 《中国保安》2012,(21):55-55
《中国保安》杂志中刊登的《80后押运员的幸福生活》一文中的主人公张伟,用他精湛的业务技能、积极的工作热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演绎着一名年轻保安员的精彩人生,他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立足保安岗位、展现个人价值的决心。张伟说“精彩的生活在于折腾”,而我想说“事业的成功在于挑战与坚持”。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位军人,曾经披甲从军八载,授过上尉军衔;他是一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过《醉了人生》、《诱惑》等6部长篇小说,文坛上颇有名气;他又是涉足商海的“老总”,现任湖南星宇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省工商联合会会员。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才智、心血,浇灌出了累累硕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出一片辉煌。 吉鸿昌有句名言:“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本文的主人公于建初的辉煌人生,就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前进一步,每一个足迹,都付出了一份汗水,  相似文献   

3.
有一家报纸的副刊编辑,牛年来京约稿,召集几位作者小聚并要求写几个字。一文友说:“半年咱也不能免俗,我且以牛为喻,出个上联,哪位来对个下联?”于是七嘴八舌凑出了下面一副楹联:“孺子牛,开荒牛,大蟒牛,老黄牛──牛年要有牛劲;中国人、外国人,经济人,文化人──人间须讲人情。”一说人情,容易引起两种误解,一是不按原则办事,以情代法,以亲疏定好恶,歪嘴评委往往以关系判分,这是贬义的人情。另一个误解是一提人情味就派定他姓“资”。1957年初,巴人在《新港》上发表了一篇《论人情》,1959年被康生等棍棒理论家大加讨…  相似文献   

4.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6.
胡风的文学实践活动从整体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基本方面。除此之外,胡风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主义的文学精神,受鲁迅影响极大。同时,胡风作为杰出的文艺家,与其他的不少著名文化人比较,具有相当开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胡风文学(以及文艺)实践活动的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果说四年前让我写一部有关中共特工们惊心动魄的人生和故事的作品,我将会哑然失笑,至少,我会认为根本不可能。曾经幻想过间谍生涯的神秘和刺激,崇尚过那样一种聪明人和勇敢者的人生是一回事,真正动笔要写他们则是另一回事。我和他们之间相隔着中国历史的一段漫长时期,我周围的人们也大多是些文化人,秘密的中共特工们,与我的实际生活相去得就像天边的浮云那么遥远……命运有许多不可诉说。10年后,假如有人对我说,我是被命中注定要来写这么一部作品,并且,注定要为此付出情感和血泪,我无话可说。这部书,是《天国葬礼》。“韩扬…  相似文献   

9.
《我在霞村的时候》(下面简称《霞村》)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在延安《中国文化》上发表后,几十年的遭遇是十分发人深省的。作品问世不久,当时文艺界的一位负责同志曾写信给它的作者,说他读完作品后流过眼泪。可是,这样一篇催人泪下的作品,却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对它进行评论。一九四四年,胡风将丁玲在延安期间创作的七个短篇小说以《霞村》为书名编辑出版以后,有人特地为此书写了一篇书评,但也没有用只言片语谈到它。一九四七年,冯雪峰  相似文献   

10.
朱大路先生的长篇小说《上海爷叔》问世已近一年了。年过知命的大路待人和蔼,脸上常挂着浅浅的笑容。他在《文汇报》笔会部编杂文多年,可他不写杂文,他写散文、写传奇、写小说,而且所写作品总以笑为主旨。他的第一个长篇写带泪的笑,第二个长篇写无奈的笑,这部《上海爷叔》又写什么笑呢?如果我的直觉不错,我猜这回他是写了惨淡的笑。欧阳修《秋声赋》云,“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大路塑造的小说主人公、费姓上海爷叔,恰在一汪秋色中,在抗战胜利的吹呼声中,重返上海滩,展开其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的。老爷叔本为常州人,年轻时就到上海学生意,成了阿拉上海人,而今年过  相似文献   

11.
从 2 0世纪 80年代走过的文化人 ,至少有 2个西方人的名字 ,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一个是弗洛依德 ,一个是萨特。并不是只有这 2个西方人 ,当时既令文化人感到新鲜 ,又确实对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是。但是 ,至少在年龄或心态很年轻的文化人当中 ,这 2位西方人所引起的关注与“学习”的渴望 ,是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心情最迫切的。当我读到江龙教授的专著《解读萨特 :戏剧家萨特与萨特戏剧》时 ,我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萨特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在他的故国 ,在他的生前 ,就是如此 ;在中国 ,在他于 2 0世纪 80年代“进入”中国的时候 ,亦…  相似文献   

12.
都市民谣     
都市民谣张学英“晦,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民谣酒吧,我是栗正。”穿着随意,长发及肩的栗正抱着吉他,坐在乐池的高脚凳上,“下面我把我写的一首歌《没有我你冷不冷》献给大家。”一如既往,栗正开始了他今晚的演出。“去年冬天你说天不冷,你说因为有我在你身旁”...  相似文献   

13.
话袁     
这是陆健写著名诗人曾卓的一首诗,题为《曾卓》。我借该诗作为《话袁》一文的开头,其实我也是先斟酌了一番。你看那“袁”字,从“吉”从“衣”。上有吉星高照,下有衣食无虑。再加上他的“仁国”之名,圣贤圣明通仁,胸中有玉为国,此乃袁仁国是也。仁国他由尘埃中起步,进入国酒茅台,  相似文献   

14.
“我传授的知识以及奉献之心能为人所接受,是我最大的欣慰。”本篇主人公如是说。五十年代初,一个操着滇中口音的文化人,扛着行囊,跟随蒙自专区土改工作队来到黄莲山腹地。他深知,在一个处于全封闭状态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初次见到解放军和中央访问团的同志都还躲躲藏藏的老百姓中间,推广农科技术之艰难。这一切他默认了。或许,这是翻天覆地岁月对每一个有志青年的考验,他欣然接受了这种考验。四年以后,绿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此,他与绿春人民风雨同舟,水乳交融,把他在昆明高级农校学到的全部知识播在这块土地上。他选择…  相似文献   

15.
把握心志     
大概身在文化单位的原因,觉得真正文化人出身的“官”们中,不乏贤达之士。这种人没有俗官身上那股酸味,很有风骨和个性。几年前,写过一篇弘征先生的访谈文章,寄往《澳门日报》,大概是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交接失误,不慎将拙稿遗失,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就为这点小事,总编辑李鹏翥(梅萼华)先生亲笔给我写了两封信,一再道歉,并希望我能再寄,以为补救。  相似文献   

16.
王龙 《同舟共进》2014,(5):92-92
贵刊读后能启迪人的思维、开阔人的眼界。我是老订户了,读过2014年第3期上的几篇我感觉写得特别好的文童后,想着要写点文字谈谈我的读后感。“如何避免误读历史”这个专题,选择得真好。开篇《今天如何读历史》一文,就指明我们读史耍“辨史”,  相似文献   

17.
瞿雄章 《台声》2002,(12):43-44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作家,放着赚钱的题材不写,甘冒不被出版或出版后赔本的风险,写一部与流行的“畅销书”无缘的书,这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他图的又是什么?金秋10月的一天,当我从原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启幕手中接过散发书香的长篇小说《台湾少年》时,我真的感动了,从心底里祝贺他终于出版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新书。我与郑教授一同坐在省府5号省台盟会议室促膝长谈,伴随着他指尖飘散的屡屡烟云,我仿佛看到了一段被尘封了60余年的历史,心中的疑问终得解答。1938年,一批充满稚气且爱国、爱乡的台湾少年…  相似文献   

18.
【周有光:“我的功德还不圆满”】我与周有光先生相识十五年,未通过一次电话(因他耳聋),信也只有八通。他的信千篇一律,都是用老式四通打字机打印的,只有一通是手写。说来有趣,2010年我想编一本自己收藏的《名家翰墨》,陡然发现没有老寿星的墨宝,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圈套”,着意给他邮去一张红方格笺纸,请他下次回信写在这张纸上,始有这封手写信。此信内容独特,是他自创的格言式警句,写法别致,分行书写,忽高忽低,且把一叶笺纸写得满满当当,末了还署上他的时年“105岁”。周有光说“匹夫有责”,那绝不是世俗所云、随便说说那种,我们可从他晚年的作品《百岁新稿》《拾贝集》《朝闻选集》中读出来。他对教育,尤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心,2009年他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就专说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少世纪以来,无论朝代更替,清官情结依然凝聚在人们的心底。“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主人公这一句唱词,不仅使牛得草这位丑角演员饮誉神州,而且成为相当多的干部们自律的格言。1997年,有人创作了一首《廉政歌》,歌词反复咏唱的是,“为民办事为民作主”,“一任清官万民仰慕”。去年3月15日,朱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话,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这样的回答,不以人民的公仆作答而以清官自况,其中的意蕴值…  相似文献   

20.
我与李迎兵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北京师范大学相识。那时的我,除每周到什刹海校区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两天课外均无所事事,闲暇时间里与一帮浪迹京城的文学青年们喝酒、吹牛虚晃着光阴。其间,李迎兵就和我说起想写一部有关变革时代北漂男女的情感与生存方面的小说,并和我详谈了他的创作计划,那年冬日他的小说《温柔地带》问世,并获“滇池”文学奖。2009年夏至到来时分,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作为老朋友,对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热情,甚感欣慰,并写读后随想一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