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孙东升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这一地区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三线(第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一线与三线之间为...  相似文献   

2.
张惠舰 《前线》2014,(2):125-126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为人熟知、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但首都北京开展的小三线建设却鲜为人知。所谓“三线”,是按照中国地理区域的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后方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北京小三线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快速建设阶段;60年代末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属于稳步推进和局部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是全面调整和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3.
董颖 《世纪桥》2000,(5):14-16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加年代初期在中国三线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经济建设运动。三线地区是针对一、二线地区而言。一线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包括两部分:一是包括云、贵、川的全部或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  相似文献   

4.
王建柱 《党课》2013,(21):118-119
·党史·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三线”,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60年代,国际风云变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出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考虑,决定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深山峡谷、戈壁沙滩等腹心地带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高、精、尖技术的配套建设。由于这些建设基地的选址多属后方“三线”地区,故这一历史举措又被人称为“三线”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6.
万军 《理论建设》2003,(4):10-17
战略思维正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体现在“战略”、“战略性”、“战略机遇期”这样的字眼在报告中随处可见,更体现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中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重要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战略性的思考。本文从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国际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四个比较集中的方面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战略思维具有科学性、辩证性、时代性、预见性、层次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适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观澜索源,我国西部的发展从50年前开始就得到中南海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中后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扭转近代以来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格局,在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尤其在“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把生产力布局两次向西部推进。在投资方面,“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经济面临着拨乱反正、重新发展的机遇。经过两年徘徊中的前进,在深刻的反思中,对三线建设决策和过程的评价,引起了一场争论,中央的表态及时地稳定了三线地区的人心。但是,三线究竟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这一地区的亿万群众和成千上万的企业,而且是全局意义上、更深层次上国家经济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问题。1978年至1983年,邓小平和国务院先后提出了“军转民”的大战略,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两个大局观,三线地区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决策等,为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埋下了伏笔,为踟蹰…  相似文献   

10.
子荫 《党史纵横》2005,(4):55-55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1964年5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重要议题之一是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在那次会议上,时年71岁的毛主席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十六大报告在第四部分集中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问题,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着眼于解决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报告总结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八个方面的任务和主要方针政策。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新…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备战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在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西北内陆省份开展经济建设,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在十余年的国防、工业等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三线建设者们披肝沥胆、战天斗地,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基础。三线地区条件艰苦,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三线建设者们完全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我国沿海一带为第一线,中部地区为第二线,内陆地区为第三线.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晋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经济建设.这项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开始酝酿决策,到70年代末基本结束,经历了15年左右的风雨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成为党中央考虑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强调了第一代领导人决策三线既有备战的因素,也有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文章阐述了以三线建设为契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及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三线企业的挑战和给三线企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酝酿和形成,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局面,为2 0世纪80年代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今天仍是我们观察世界、制定国际战略的指导原则,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形成原因在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之前,国际上已经有了“三个世界”的提法。“第三世界”一词是从法国“第三等级”一词演绎而来的。《大英百科全书》关于“第三世界”的解释是:在2 0世纪5 0—6 0年代泛指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国家或非工业化国家。196 6年美…  相似文献   

16.
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西北地区(川、贵、陕、甘)俗称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建设主要是指三线和二线地区的建设,也包括一线的迁移。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7.
黄福清 《奋斗》2005,(12):32-33
富锦素有“北国粮都”之称和“中国大豆之乡”美誉,曾是全省“九小龙”、“十强县”。90年代中后期却发展缓慢、徘徊不前,到2002年县域综合实力已退缩到全省第27位。面对这一窘境,在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和佳木斯市委“富民兴佳”战略指引下,我们富锦市委一班人通过深入调研和总结反思,认为富锦优势在资源、差距在项目、危机在财政、难点在增收、潜力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区位优势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三线建设是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所谓一、二、三线是按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当时的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70年代三线的范围有扩大。全国大三线,一般说来,是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华北的部分省区。  相似文献   

19.
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旨在破解当前的“三农”困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未竟之历史任务,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中国的乡村建设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所掀起的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无疑是继承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译自日本2006年10月号《中国研究月报》,作者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中国外交研究。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一条线”战略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将对外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结合的“两轮政策”,这成为改革开放构想的萌芽,也是中国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因版面所限,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