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2.
吴雪 《新民周刊》2022,(21):26-29
上海团长背后的团长,究竟是些什么人,身上又有哪些隐秘故事?疫情期间,团购成了保供时刻的最佳补位,小区团长也成为了上海市民备受尊敬的人。据ShanghaiWOW统计,目前在全市2600万人里,共有80万个团购团长,其中接近九成都是兼职型选手。但没有人知道,在80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团长背后还有一位神秘人物——大团长。他需要对接上下游、梳理团购流程、把关审核以及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3.
周婷 《法国研究》2012,(1):56-59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6.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03,18(3):41-47
君特·格拉斯是当今德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而拉尼茨基是德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最具权威的人物。本文试图通过二者之间表面上针锋相对 ,而实则互相佩服的微妙关系说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的频繁碰撞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坛兴盛的体现 ,会大大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13):74-75
通过大师的人物系列,他和《大师》编导组的成员一样希望,大师身上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苦难和逆境而不畏强权、坚持学术理想和知识分子风骨的勇气,能够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8.
金姬 《新民周刊》2022,(1):68-71
好的物业,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也是东原仁知服务的企业文化核心。随着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对于全球影响日益加重,这两年,老百姓对于物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他们在室内的时间可能更长。而无论是住宅、写字楼还是学校或医院,每一栋建筑物都需要相应的物业提供配套服务。因此,好的物业,在后疫情时代无疑成了香饽饽。  相似文献   

9.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陈映红 《法国研究》2001,(1):189-196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以后,战争空气日渐浓厚。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人道主义文学也遭到了打压和否定,部分左翼作家被强令禁止创作。大部分作家作为战地报道员被派遣到各个战地,"国策"驱使之下的"国策文学"应运而生,称颂战争、鼓吹国家主义的报告文学充斥纸面。日本近代以来树立起的文学独立精神已被摧毁殆尽,文学开始失去了自身应具备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御用"品,作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傀儡。本论以石川达三和火野苇平两个作家为例,试图解读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报国",进而对国策文学做一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3.
亨利·米肖创造的"喝师"形象因其出场的短暂而鲜少为学界专门提及。这个人物身上兼具东方哲学的意蕴和西方神秘主义的色彩,更隐藏了米肖本人的投影,其重要性值得挖掘。本文旨在深入诗歌文本,通过具体分析揭示"喝师"形象的意义:他既诠释了人类对时间和认知之谜的探索,也代表了米肖本人的双重面相:诗人既追求内在精神空间的宁静,也强调对外在生存空间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自从玛格丽特·杜拉丝步人文坛,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乃至整个法国文学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法国人对杜拉丝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保持沉默,有的报以掌声,有的嗤之以鼻。看来杜拉丝现象早已经超出了文学本身,进入了其它社会领域。然而,杜拉丝毕竟是法国人,用法语写作。爱她的人也好,恨她的人也好,谁也无法改变这白纸黑字般的事实。喝彩也好,痛骂也罢,谁也无法改变杜拉丝的存在。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磨合,当作家顺应了读者,读者也适应了作家时,杜拉丝便成为了历史而汇人了法国文学,成了这一长河中奇特而灿烂的闪光点。是的…  相似文献   

15.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分析了当代法国著名戏剧家亚瑟·阿达莫夫的名作《假如夏日复返》的所谓“梦幻的主体美学”,认为阿氏戏剧美学在于时空上均打破了舞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人物的上下场不按物理时间而依心理时间而定,甚至根本取消上下场的过程,而以灯光的移动和闪灭展示人物的存在与活动;在情节的展开上,也抛弃了传统逻辑的束缚,以展示人物杂乱的梦境为主;在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上,阿氏也大胆打破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不但不再摹仿照搬现实生活场景,有时甚至让舞台上除人物外一无所有,以空白喻示“梦”之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9.
一序言《庄子·天下篇》综论当时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其中老庄是后世学者公认的道家主流人物,此外论及的尚有田骈、慎到,他们也算是道家的人物。①《天下篇》里,田骈、彭蒙、慎到三者同列为一家,但《荀子·非十二子篇》把田骈、慎到同列而不言及彭蒙。前二者的学术性格,大致被视为同道,皆属道家思想的流派。②其中慎到是顺着老子形上之道而转向法家的过渡人物,③因而推测他  相似文献   

20.
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年住宅方面。日本的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日本的老年住宅主要包括二代居住宅产品、通用住宅产品和老年公寓产品;使得老年人能够在生活中充分实现自助和自理,这是日本老年住宅的最大特点;日本老年住宅是在良好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根据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是日本老龄产业政策得以成功的经验之一。因此借鉴日本老年住宅时要注意:住宅的软硬件设施及成本,中日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政策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