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政策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社会文明、农民富裕、安定团结、政治民主的社会。然而,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重大疾病时,农民常常会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步伐,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重大  相似文献   

2.
嵇蕴洁 《求实》2006,(5):87-89
我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之一。2006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由此,我国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言之,就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新风貌。现阶段,农村社会资本缺失是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此为视角,探讨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提高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陆学艺认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矛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据观察,主要矛盾是城乡矛盾。我国当前城乡差距主要是指农村问题,其中存在收入、消费、就业、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社会地位等差距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乡差别的恶果已经影响到下一代身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农村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一部分。农民穷就穷在结构上,所以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一个结构问题、体制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局限在当前这个格局…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宗 《理论学刊》2007,(10):72-75
当前我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农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各种群众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问题,没有具体阐述;毛泽东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理论探索及运用上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江泽民同志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学说成功运用到实践中;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指导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初步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但囿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这一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形成了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如何构建和谐农村,学者们大多从宏观的层面研究,而很少从具体的层面,即农民个体自身的和谐来深入分析。可以说,个体和谐建设是和谐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起点。因此,强化个体和谐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主体发展对于建设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2,(9):29-30
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也是保持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发展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同时,在农村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演变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的抚养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老年社会组织、老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之兴  赖路成 《求实》2007,(9):84-87
农村社会事业是为安定农民生活、协调农村人际关系和维持农村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村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过去一段时期,社会事业是发展的"短腿",而农村的社会事业则是"短腿中的短腿"。为此,必须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把农村卫生作为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手段,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是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探寻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是发展社会工作学科、创新社会工作理论、完善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渠道,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也有助于为完善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历史方案"。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思想,探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工作历史是创新和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必要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民政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等领域剖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的主要理念和特点,对于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是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于不断丰富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运用使社会管理的目标得以全面、有效的实现。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以其特有的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方法成为当前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少、结构不合理,社会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不够深厚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加大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力度,以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农村市场消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不断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钱立洁 《世纪桥》2007,(12):151-152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泉州农村社会事业及文化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但由于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农村面貌尚存在许多比较滞后的方面,同时,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还较多,为此对解决泉州农村社会事业与文化发展制约因素与完善措施进行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秀芝 《实践》2006,(7):27-27
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关键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9.
李春光 《奋斗》2008,(9):44-45
为了使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现有282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非常有必要在农村建立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此,我们的党和政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建立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有很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炳良  田霖 《学习论坛》2006,22(4):9-11
党和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如何通过社会支持加速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组织刊发三篇短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支持这一中心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