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1997年10月,世界上已有五位美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四项物理奖,一项化学奖。他们是: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广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57年30岁时,他和杨振宁一起推翻了世界物理学界三十年代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青年时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曾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丁肇中1…  相似文献   

2.
1912年5月31日,江苏太仓县浏河镇一个读书人家里。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她就是杰出的女物理学家、有着“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她用科学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推崇的传奇式人物。  相似文献   

3.
付松 《当代贵州》2013,(18):14-15
在本届中国科协年会首次举办的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上,5位国际科学大师发表了精彩演讲,将前沿科学带到了普通民众身边,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科技进步引发的巨大变革。人物名片: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必要的合作。因为谁都不可能将自己孤立起来,在成功的道路上尤其需要与他人真诚的合作。著名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一生堪称是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典范。善于合作是走向成功的捷径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就对电荷守恒与规范不变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磁本身的结构规范不变性这一问题就有了极大兴趣。后来杨振宁到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期间,接触到一些最新的理论与实验之后,他又试图发展他的想法: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其他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5.
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该发现作为迄今惟一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成就,是20世纪世界科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在对当下存在的“诺贝尔情结”之合理性给予辨析的基础上,回顾50年来粒子物理的进展,阐述了此发现的科学意义;回溯海峡两岸关系和东西方国际关系的变迁,讨论了科学与政治的纠葛;回首李政道杨振宁青少年时代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如何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林林总总的学术著作中,有一门专门研究“名声”的学问,它是研究名人资源、名人的价值和成名之道的科学。何为名人?在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将名人定义为“名声显赫的人,公共知名度很高的人”。按照这个定义,那些治国有方的政治领袖人物,为人类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诺贝尔获得者,文学、艺术大师,科学界的学术泰斗,创业有成的大富豪等都可以称为名人了。依此而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他与另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一起,因为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理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已八十有三,…  相似文献   

7.
邓稼先由于功勋卓著,得过许多大奖,不少人问过他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1986年5月,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的挚友杨振宁赶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在这次会面中,杨振宁也提到了奖金的事。当时,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答,奖金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以为他们在开玩笑。许鹿希说,这是真的。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总数是1万元,单位里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儿,是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称:中国将成为科技大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21世纪中国科技将突飞猛进,到该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杨振宁说,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的可造就的青年,而倡导人伦、勤俭与忍耐,注重教育的儒家传统,将会把青年培养成勤奋努力的人。杨振宁指出,科...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可谓轰轰烈烈,家喻户晓。杨振宁的第二次婚姻发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获知了其中的内情。相对来说,杨振宁先生的第一次婚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他的第一次婚姻同样充满着传奇与精彩。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博士眼中的文学为创建一流大学,复旦大学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陆续举办理科、文科及管理科学方面的教授论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谈到他对文学的看法时说,文学是我们大家都能欣赏的,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看文学作品。但是,这些年我喜欢看的是传记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法国曾有人发函给全国100位名人,征集他们亲笔写就的个人罗曼史。没想到他收到的回信竟超过了100封……有些人竟不请自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两位老人用精卫衔石的方式一分一分地攒钱,竟资助建起两座希望小学。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项令人仰止的壮举。 他们说,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那些孩子的期盼,让他们有激情做好这件事。  相似文献   

13.
近来读几本传记,给我的教训是:即使对有些人物算得上了解了,其实这以往的了解中可能包含种种不准确。现采撷几例,以飨读者。“中国科学家要有获取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我们报刊的版面上常见此类话语。甚至权威的《人民日报》也未能免俗——“100年来,诺贝尔奖已授予全世界473位科学家,而中国籍的科学家尚无一人入选”,这是我从两年前该报随笔中摘下的一句话。读过《杨振宁传》后,方知此说之谬。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之际都尚未加入美国籍——“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时,他们持用的还是当年留学出国时的…  相似文献   

14.
小家暖阳     
周海亮 《党课》2011,(5):109-110
他们一直住在城市边缘的一间平房里。房子简陋、背阴,更像个随便搭起的窝棚。他把她接进来,添置些锅碗瓢盆,便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在房子的四周围起了栅栏,在屋后种了樱桃树和蔬菜。于是夏天,坐在屋子里,竟也能闻见若有若无的清香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执法者,本应是法律的模范执行者,然而他们却知法犯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逼死人命。实在令人震怒,也令人惊叹:一个执法者是利用法律之剑惩恶扬善、保一方平安?还是草管人命,肆意践踏法律的尊严?这是一个值得引起人们慎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风起时.漫天的灰尘拂掠过扎曲河谷,掠过残垣与断壁,迷蒙了泪眼,模糊了破碎家园结古的身影。这是玉树从未有过的天气景象。灰色。满目灰褐色,灰色把持着视野。他们为他们所在的世界满怀忧愁.天灾无可挽回地发生。昔日的安稳之域、平静之域、幸福之域、和谐之域,竟成危险之域、尘埃之地!  相似文献   

17.
网售亲子     
《廉政瞭望》2013,(21):42-43
一对80后的上海小夫妻,双双待业在家。生下2个孩子后,妻子再次怀孕,小夫妻竟发帖以5万元价格把女儿卖了。更吃惊的是,当他们得到钱后立刻上网,购买iphone手机、高端球鞋等物品,不多久就将数万元挥霍一空。柒月点评:自产自销?  相似文献   

18.
1927年7月,周恩来与贺龙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相知相惜。此后,他们志同道合,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1969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并肩战斗40多年的这对亲密战友生死两隔,一时仓促的分别竟成了永诀……  相似文献   

19.
张静江和黄郛都是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与孙中山和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后来竟在莫干山结怨,至死不相往来。  相似文献   

20.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早期进入西藏的一些西方传教士或探险者曾目睹并在一些书籍中较为真实地记载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然而今天某些西方人却竟连自己祖宗的真实记录也视而不见了,在他们的政治偏见之下,旧西藏仿佛是一个美妙的仙境。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