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夏尔·阿布 -曼尼在美刊《每月评论》2 0 0 4年 6月号上发表文章《〈帝国〉的幻像》,认为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的《帝国》一书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全球化、帝国主义当代形态和冷战后时代等重大问题的大辩论的一个焦点 ;《帝国》中的观点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相距甚远 ,与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具有同样的乌托邦色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后帝国主义还是新帝国主义 ?要理解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理论的性质 ,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看法。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前不久 ,列宁说 :“然而 ,能不能反驳说 ,不可以抽象地‘设想’帝…  相似文献   

2.
《纽约书评》2002年11月7日发表亚历山大·斯蒂尔(Alexander Stille)的文章《来得太早的启示录》,从意大利极左政治的角度评述了米歇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的《帝国》一书,为我们解读《帝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关于《帝国》的介绍,可以参见本刊2002年第3期《全球治理还是单极霸权?》和2002年第7期《超国家的“帝国”秩序还是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评<帝国>一书》。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特和耐格里在《帝国》一书中列举了种种事实,证明当前一系列国家和超国家组织的联合为资本的全球化提供了动力,从而使“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大卫·S.佩纳(David S. Pena)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全球化并不一定带来民族国家的衰落。 佩纳认为,如果“超国家”意指独立于特定的民族国家或某些民族国家的联合,那么联合国、北  相似文献   

4.
帝国的逻辑     
2004年5月底-6月初,《帝国》(Empire)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来华访问,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作了多场讲座和报告会(其间,两位作者应本刊编辑部邀请,与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座谈)。本期《文化理论》栏目组织了相关的四篇文章,意在深入理解《帝国》一书的精神实质,促进国内学界及广大读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本栏目上期文章中,意大利著名学者安东尼奥·耐格里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法哲学教授达尼罗·佐罗探讨了《帝国》一书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帝国”的概念问题。在本期文章中,他们将继续探讨“帝国的辩证法”问题和大众革命的可能性。帝国的辩证法 佐罗:我认为您的帝国理论中有一个方面有点问题,那就是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式的典型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英刊《激进哲学》第120期(2003年7—8月号)发表了安东尼奥·耐格里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法哲学教授达尼罗·佐罗关于《帝国》一书的访谈。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先生在关刊《反思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3卷第3、4期合刊发表文章《哈特和耐格里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对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一书进行了分析,他虽然肯定了该书在寻找未来革命潜能方面的积极价值,也指出其局限:缺乏社会经济方面的具体分析。齐泽克认为我们今天仅仅回到马克思、重复马克思的分析还不够,还需要回到列宁,像列宁那样抛弃僵化的思想,重新认识当前的世界。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众的历险     
《帝国》一书出版后,激起了广泛的评论。哈特和耐格里在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3卷第3、4期合刊发表《大众的历险》一文,对这些评论作了回应。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帝国与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米尔.阿明在美刊《每月评论》第57卷第6期(2005年11月)发表文章,对哈特和内格里在《帝国》(2000)和《大众》(2004)两书以及其他一系列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们关于当前的全球资本主义政治已经发展成为“帝国”形式,反抗这种统治形式的文化为“大众”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谁来改变这个世界:工人阶级还是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时代变了 ,工人阶级已不是革命主体。克里斯·哈曼在美网站www zmag org ( 2 0 0 4年 5月 6日 )上以《工人阶级和大众》为题撰文 ,从重点分析当前西方工人阶级的构成着手 ,说明全球工人阶级在壮大成长 ,其历史地位是哈特和耐格里等学者认定的“大众”或任何其他社会力量所无法取代的。该文主要内容如下。一、以“大众”取代工人  阶级历史地位的思潮  自从热那亚事件和“9·11”事件以来 ,世界各地社会运动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反对现存的制度 ,而是如何战胜这个制度。改变这…  相似文献   

11.
《新左派评论》杂志2002年9-10月号发表汤姆·默茨的文章《草根全球主义》,认为哈特对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各种运动的多样性、网络化的看法沿袭了他《帝国》一书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以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意大利学者乔治·阿甘本和安东尼奥·耐格里在国际左翼学界也很有影响。意大利左翼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总结意大利近30多年来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信息化、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讨。保罗·维尔诺和迈克尔·哈特编选的《当代意大利激进思想:一种潜在的政治学》一书,收录了意大利当代左翼理论的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为我们了解意大利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线索。这里我们选登该书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哈特撰写的题为《作为革命思想实验场的意大利》的序言部分,它介绍了意大利革命运动及激进思想的历史发展,认为它们为世界其他地方革命运动和激进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榜样。另一篇是毛里齐奥·拉扎拉托的《非物质劳动》一文,它介绍了非物质劳动这种劳动组织的新形式,认为非物质劳动正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新的十字路口,它不仅生产了商品,也生产了主体性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政治家》评说当代重要思想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2003年7月号发表文章《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对当代思想界进行了评说,评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里我们选取的是与人文学科有关的几个人物,他们是:诺姆·乔姆斯基、雅克·德里达、凯特·米利特、让·鲍德里亚、安东尼奥·耐格里和马莎·努斯鲍姆。评论文章撰写者的名字附在每个人物的介绍文字之后。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先后发表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政治》以及《解毒药方》等著作 ,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9·11”之后 ,乌尔利希·贝克更是提出了“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于 2 0 0 1年 11月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发表了题为《哑口无言的失语状态———关于恐怖主义活动与战争》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 ,乌尔利希·贝克提出何为“世界风险社会”以及在这一视野中对一些概念如恐怖与战争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及国家与主权等提出批评并重新作出诠释 ,本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美刊《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 2 0 0 4年夏季号发表了美国学者米歇尔·佩雷尔曼的题为《关于战争与帝国的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对战争与帝国问题做出了六点思考 ,认为美帝国主义面临一系列问题 ,如美国变成一个收取贡税的食利国家 ,这将削弱其实体经济 ;工作外包使国内好工作减少 ,削弱了其国内政治基础 ;世界资源日益减少 ;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易受攻击性 ;过度的军事开支浪费人力物力等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思考一 :美利坚帝国在衰落    的经济背景之下出现  新美利坚帝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美国快速膨胀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著名左翼学者乔万尼·阿瑞吉在英刊《新左派评论》2005年第32、33期发表了长篇文章《霸权的瓦解》,探讨了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根源。阿瑞吉认为,美国为应对“9·11”事件而开始实施的“新美国世纪计划”代表了它与20世纪90年代的真正决裂,美国开始采用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计划争夺全球霸权。也正是这种发展,使“帝国”、“帝国主义”等词取代了“全球化”重新流行开来,被用来描述美国兴起的全球争霸计划。阿瑞吉从全球政治经济变动即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危机出发,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根源,认为这一计划破坏而不是…  相似文献   

17.
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批判是哈特、奈格里"帝国三部曲"的一条隐藏的主线,他们提出了唯物主义目的论来批判福山的超验目的论,旨在通过人类主体的力量和斗争来改变世界,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他们认为,历史终结论被强加给大众,通过消弭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量来保持现状。哈特、奈格里提出打造作为后现代革命主体的诸众,以共有制和诸众民主来替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福山近年的"政治秩序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批判的回应,并使得相关论争走向更深层面。  相似文献   

18.
四1 968年 ,胡贝尔曼因心脏病去世。哈里·马格多夫随后开始帮助斯威齐编辑《每月评论》 ,并投入到批判帝国主义的写作中。马格多夫 50年代后期进入出版学术书籍的“罗素出版社”工作。他购买了这个公司的部分股份。“罗素出版社”被收购后 ,他卖出了股份获得了些收入 ,有了自由时间来继续学术研究。1 965年 3月 ,马格多夫给《每月评论》写了第一篇文章《保罗·巴兰的成就》来追悼巴兰。他写作了一系列关于美帝国主义的开拓性文章 ,成书为《帝国主义时代》( 1 969) ,成为《垄断资本》的补充。他随后的著作《帝国主义 :从殖民时代到现在》( 1…  相似文献   

19.
在2004年9月的巴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上,美国年鉴类丛书《社会主义纪录》从1985年以来的编者利奥·帕尼奇(Leo Panitch)和另一位美国学者萨姆·金丁(Sam Gindin)提交了《金融与美帝国》的长篇论文。该文对以纽约作为运作中心、以美帝国作为外壳的全球金融秩序在20世纪得以形成的实际历史过程,以及金融与美国互相巩固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文认为金融是美帝国运行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帝国的成长和壮大过程就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美帝国正是通过将全球经济越来越金融化,然后将金融越来越美国化来实现并维持的。…  相似文献   

20.
美刊《政治事务》2004年6月号刊登了该刊记者对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 (著有《华尔街》、《新经济之后》等畅销书)、《左翼商业观察家》杂志的创办人道格·亨伍德的访谈, 题目为《非主流经济学: 专访道格·亨伍德》。亨伍德在采访中谈到了全球化与老式帝国主义的异同、美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民主党在2004年大选中在经济议题上可能陷入被动局面等等内容。访谈主要内容如下。记 者: 在《新经济之后》一书中, 您主张全球化一直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道格·亨伍德 (以下简称亨伍德): 某些对经济现状不满的人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