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权力性影响力又叫自然影响力,它主要指人格力量,即一个人的品德才干、学识、言行等的综合体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或“威信”。它对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起着促进和加强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因此,一个领导者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有威信。“威信”即是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统一。领导的威信在于能否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信任,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本文试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廉洁自律,克己…  相似文献   

2.
《求贤》2006,(7):48-48
江曾培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管理者的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情感状态等素质和行为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也可以远远大于“硬”性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权力”与“交易”王润生“权力”与“交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权力”属于政治范畴,一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机关Z一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对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和义务。而且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和义务相应则越重。...  相似文献   

4.
李宣 《支部生活》2010,(7):54-54
所谓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指对某一事物既敬重又畏惧。 领导干部是事业的骨干,人才的中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和组织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职责与权力。在履行“发展”这一根本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发挥最大、最佳的权力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对权力运行保持必要的“敬畏”,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谨慎地运用权力,行有所止,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权力运行中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民执政的深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就其产生和本质看,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是其产生的基础和主要职责。权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共秩序、稳定社会关系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自从人类出现私有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权力的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权力的利益归属问题,这种利益归属包括两种可能:一种是利他性,即掌权者按照社会要求正常行使权力,为整个社会成员带来应有的利益;另一种是利己性,即权力可以为使用者本人带来一定的政治、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出现了权力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权威。非权力性权威是人民对党的自觉服从,即自觉的心理认同、支持与拥护。党提高非权力性权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高执政绩效,坚持群众路线,大张旗鼓地反腐败,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党提高非权力性权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明新论     
高懿德 《理论学刊》2006,(12):64-67
惟有具有科学与道德两种品格的文化,才足以称得上文明的称号,所以,把文明看作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文化的根本追求,所谓文化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观点反思传统人种文明,其非科学和非道德性即其非文明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将为一种新的文明即物种文明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唐土红 《探索》2011,(1):150-155
在言及权力时,多数学者均将权力视为一种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权力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东西,除工具性之外,它还具有被人们淡忘的一面,即价值性。工具性只是权力的"外显"性特征,价值性才是权力的"内生"性特征。权力的价值性是权力内在的本质属性,它并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权力的价值性有三重维度,即公共性、责任性与亲和性。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公共性是权力最重要的价值属性,责任性是权力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亲和性则是权力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权力的工具性只有接受权力的价值性规导,权力才能真正走向人间至善。  相似文献   

9.
姜卫平 《唯实》2006,(2):31-33
非权力性权威是人民对执政党的自觉服从,即自觉的心理认同、支持与拥护。执政党提高非权力性权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高执政绩效,坚持群众路线,大张旗鼓地反腐败,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党提高非权力性权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11.
贾临波 《廉政瞭望》2012,(19):46-47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性的,一是非权力性的。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外来性、强制性和阶段性,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其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而威信、毅力、经验、才能等非权力l陛影响力,却具有内在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它与职务没有必然关联,其内涵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更具号召性、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权力的两重性与其异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权力本身即具有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因此,对权力的监督要全面和多方位。  相似文献   

13.
聂仕雄 《理论导报》2011,(10):36-36
说到“领导”,人们习惯性会将其与权力联想到一块,好像权力就是领导的全部。其实不然,领导的本质是责任,而责任是一种职责、一种义务、一种使命。权力、责任和风险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分权力,就有十分责任、百分风险,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风险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是指领导干部在进行领导活动中,影响和改变群众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既是树立领导威信激发领导魅力的前提条件,又是领导干部能否实现有效领导的决定性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影响力就是领导力。在日益讲求领导艺术的今天,影响力已成为衡量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新形势下,每位领导干部都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依法依规履行职权职责、充分发挥权力影响力的同时,注重提升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干部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影响力,二是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具有外来性、强制性和阶段性,它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其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和短暂的。而人品、诚信、能力、毅力、经验和才能等非权力影响力,往往具有内在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它与职务没有必然关联,其内涵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巨大而持久的。可以说,非权力影响力是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较之权力影响力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它是一名领导干部的核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组织部门是党委专门履行组织、干部职能的重要部门。担负着管理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组织部门权力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在组织工作中,权力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但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兴起的今天,仅仅靠传统的权力影响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提高组织部门的非权力影响力。提高非权力影响力是增强组织部门凝聚力的客观要求组织部门的影响力是指组织部门与党员干部交往过程中,影响党员干部心理和行为的能力。组织部门如果仅仅具有权力性影响力,对党员干部的激励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具备一…  相似文献   

16.
攀钢是我国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党员2.4万多名,由于一批老党员相继离退休和轮换等原因,出现了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无党员班组和非党员班组长(以下简称“无”和“非”)的问题十分突出。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攀钢党委注重在“无”和“非”中发展党员,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全公司共发展党员3632名,其中生产一线工人2144名,占59.03%;35岁以下的青年2605名,占71.72%,“无”和“非”的比例分别由1994年底的35.1%和62.52%下降到21.42%和44.42%。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增强做好在“无”和 “非”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自觉性 首钢90%的班组长是党员,而攀钢“无”和“非”的  相似文献   

17.
从行为科学的理论看,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理论行为能力。根据影响力的性质,影响力可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两种。强制性影响力是基于社会赋予的职能、地位、权力等因素,是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来自权力和地位,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服从、被动。自然性影响力是产生于个人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是主动、自愿的。在这两种影响力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要比权力…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的威力是指领导干部自身所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管理心理学把这种威力称为“影响权力”.“影响权力”来自”位置权力”(外在权力)和“威望权力”(内在权力)两个方面.“位置权力”是一种法定的权力,它具有约定和强制的性质,是由职务、职衔带来的,表现为领导和服从.而“威望权力”却没有明确的外在约束力.它是由权力主体的内在因素决定的,表现为权力的社会化、群体化、民主化.把权力寓于对群体的影响和感召之中,它具有威望的本质特性.在建立新的体制、工作重心发生新的变化的时期,强调领导干部“威望权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位置权力”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威望权力”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威望权力”对任何人,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来说,将是最本质、最深刻的力量所在;对职工群众来说,将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有了“威望权力”就有了领导的形象、群众的信任和群众的折服.  相似文献   

19.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后现代性、两歧性和不合时宜性等特点。从其思想旨趣上看,这种政治哲学追求“不同地思考”,即哲学上追求与独断思想和同一哲学不同的游牧思想和差异哲学,而政治上追求与国家权力不同的欲望权力和游牧权力,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从其思想风格上看,这种政治哲学追求思想试验,因此概念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两歧性;从其思想效应上看,这种政治哲学因其与尼采哲学的关联性、彻底的反历史性、以及在主流哲学话语阴影下的边缘地位,决定了这种政治哲学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如何切实有效地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是我们在党的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权力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所谓权力,就是凭借某种物质力量在有序结构中对人的一种强制性的支配与控制。一般来说,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等级性、对象性、整合性和目的性。除此之外,权力还潜在着一定的扩张性、侵犯性、排他性、诱惑性和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主体都是人,都体现着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又具有认识和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