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陈金龙 《求索》2023,(4):5-12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时代图景中,认识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之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无处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光辉: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形成时间“大”跨度、空间“大”视野、整体“大”思维、深层“大”逻辑的科学内涵,这是区别于西方大历史观的理论自觉;在实践中,大历史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改革史,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自觉。通过纵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脉络,能更好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表达某种“关系”的概念,并在理论适用上包罗万象。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与整个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进相联系。“和谐”是人们对各种关系的一种认知、判断和评价,因而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变化的。实现和谐是一个过程,如从不和谐到和谐,从原有的和谐上升到新的和谐;同时,认知与判断是否和谐,还受到人们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牵制,因而评价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公认,民主政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但民主政治是怎样渐进发展的?是何种力量通过什么方式切实推动的?民主政治演进的基本方式有哪些?这些都是需要继续讨论的重要课题。民主政治演进的基本方式,主要蕴含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史之中。本文拟主要考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演进方式,或许有助于深化对民主政治演进规律的认识。 一 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方式,是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社会主体力量对某一制度的弊端及危害的感受程度,和对新的社会要求与某一制度矛盾状  相似文献   

6.
雒新艳 《求索》2013,(11):80-82,18
依据不同思维路径和理论构建方式,历史观经历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历史观主张历史是客体不断向主体展示自身、主体则不断规范引导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具有连续性、总体性和方向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围绕人的物质资料生产,借助社会矛盾运动构建起历史与逻辑双向互动的总体性过程。以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现代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偶然性特征,主张现实个人主体的碎片性、孤立性与个体原子性,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整体主义视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生态后果。为此,只有在正视个体现实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调整克服个体间的孤立性与碎片性特质,重建社会个体间的真实性社会联系,实现历史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才能回归并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弄清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以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革命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历史科学主要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科学研究原则、方法及结论原理。其所蕴含的唯物实践论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理论、现实和价值上完成了对"历史科学"的重建。马克思历史科学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点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吐故纳新中彰显马克思历史科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延续和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曾否经过农村公社?西周还有没有农村公社?这是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十多年前我国史学界曾有所讨论,但多局限于诠释文献纪载以论证其有无。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公社的理论,依据中国古代的经济条件,说明它的延续和解体,则似未曾见。恩格斯教导说:“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日益增进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理解马克思解构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并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克里米亚公投后.俄罗斯政府及军队的快速行动让西方大跌眼镜.克里米亚以超乎人们预料的速度“加入”俄罗斯。扼守黑海要冲的克里米亚。有着怎样的过往。又与俄罗斯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愫——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0,(16)
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里面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史为镜,离不开历史,以人为镜,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今年3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  相似文献   

13.
陈国庆  周峰 《岭南学刊》2005,3(4):48-52
人道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等同的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是运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其本质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价值普遍主义。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之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的历史观表面上看是缺失的,历史的纵深感在淡化,缺乏老一代人常说的责任感,但这显然是在用过去的标准衡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青少年的历史观在形成的过程中,获知真相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往不生动、呆板的历史教育就更加暴露了它的不足,反而很可能将青年引向怀疑的对立面。我们现在正在坚持的东西,比如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他们会疑惑。因为他们接受的是最表象的东西。历史课上学的只是一些数字、事件,无法与今天发生生动的联系。他们的历史知识几乎完全是为了考试,背过就忘。如果教给他们的历史是死的,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持大历史观,强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认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全面胜利实现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提升世代依次更替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路径的行动自觉。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重合同频,青年应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形成理性的未来预期,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全面提升以健康和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大历史观视野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我们提供了自觉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形态的叙事理路,表明了对现存世界文明状况的基本态度,体现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融合的演进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呈现的必将是不同文明形态相互借鉴、共同融合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党史宣传教育融入政治纪念活动,以党史观主导纪念话语建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纪念活动讲话中所蕴含的党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群众史观出发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民生改善进行不懈奋斗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看待历史和把握历史规律,并以充分的历史自信叙述党史国史。  相似文献   

19.
张康之 《长白学刊》2022,(5):1-11+2
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许多意识形态冲突都集中在制度之争上,特别是“冷战”期间,东西方围绕制度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制度之争其实是个话语陷阱,也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所有制度都具有历史性,都必然会为历史前行所否定。农业社会中的制度是自然生成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一个制度文明的时代,人们自觉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制度建构。从20世纪后期的政治演进看,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功能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中,在人类陷入风险社会时,我们看到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需要确立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社会主题。这意味着工业社会中所建构起来的制度都需要让位于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行动。  相似文献   

20.
王海昌 《岭南学刊》2005,2(1):46-49
在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