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1997年7月1日,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一历史时刻,每个炎黄子孙更是热切期待着洗雪百年耻辱的大喜日子的到来。我曾经两次到过香港,一次是在1934年,我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时候;另一次就在今年4月,我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这两次去香港的感受截然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1,(2):47-47
利用圣诞假期,我去了一趟广州与香港。来到大陆多年,对于南方城市始终比较陌生。我对广州有许多好奇之处,例如2008年初,民众因雪灾滞留广州火车站人头攒动的照片,令我印象深刻。当然还有许多民国时期的遗迹,例如黄埔军校,这些种种对我都是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寻找妻儿     
寻找妻儿尊敬的中国建设杂志社:本人彭生林系江苏省溧阳县刘家桥茶陵镇人,一生以厨师为生。二战日人侵华期间始由家乡流徙祖国西南贵州,后至香港。1951年我只身离开香港,前来巴西,因时局变化以及种种原因,妻子和三个儿子都留于香港未及联络,不想竟失去联系,至...  相似文献   

4.
《青年探索》2012,(1):I0004-I0004
2011年11月11日,前香港考评局秘书长、香港资深教育顾问张永明博士在广州市青年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陈小明总干事的邀请下,为广州佛山禅城教育局下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开展了《从国际经验看如何提升升学与教的效能》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5.
熊景明 《同舟共进》2009,(12):32-33
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年9月1日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发行。到10月初,不大爱读书的香港人买了近3万册,台湾地区的发行量则逾15万本。我向一位刚从美国到香港的朋友推荐,她说,过去24小时内,你是第4个建议我看这本书的人。  相似文献   

6.
陆海天:从流浪者到爱国港商张珂他30多年前曾流落在广州街头,如今却成了珠江三角洲一带颇具声望的亿万富翁;他每天黎明即起,从香港驾车赶到深圳蛇口上班,晚上6点再回到香港;他在蛇口工业区拥有几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员工宿舍,却没有一间自己的休息室;在商业文化泛...  相似文献   

7.
去年5月,我随自治区统战部长培训班到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考察,感受很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香港中央图书馆。参观香港中央图书馆是考察安排中所没有的。但因为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而这天又下雨,我们只好就近到离驻地很近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参观。参观后的感觉就是不虚此行。 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是以成立于1962年的大会堂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1日,是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日子,我们将一雪1印多年来的国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将首先在香港变成现实。这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大喜日子。在这欢庆的日子快要到来的时候,我回忆起47年前一段难忘的往事。1946至1948年,我们在广州东北郊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以爱国有罪、讲民主有罪,逮捕了我们9位同志,坐了7个多月的黑牢。1949年初,国民党李宗仁总统上台,依照国共两党和谈协议,释放政治犯。我们9人在组织的营救下出狱了。郭翘然同志通过与中共华南分局的联…  相似文献   

9.
香港当前形势和我们的工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距离香港回归祖国只剩下一年时间了。大家都十分关心香港目前的形势,关心香港能不能实现平稳过渡,以及我们为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进展怎么样。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一、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  相似文献   

10.
1927年,鲁迅先生三次去过香港。元月离开厦门赴广州,于门日首次抵港;2月18日,在许广平等人陪同下,鲁迅由广州再次赴港,在香港青年会发表(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两次演讲,20日回到广州中山大学;是年秋天,鲁迅和许广平同乘“山东”轮离开广州经上海途中,于  相似文献   

11.
港岛记行     
我和几个同行者通过罗湖侨进入香港。看一眼香港是我的一个宿愿。短短六天里,我们马不停蹄地到处走、到处着、到处听。 黄金季节说黄金—— 香港的繁荣是港人创造的 从铜罗湾的金店里出来时,我向导游老乔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讲一百五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如果没有英国  相似文献   

12.
香港妇女运动见闻李慧英田心1997年11月下旬,我从冰雪覆盖的北京来到温暖如春的香港,开始对香港妇女团体短暂而难忘的访问与交流。我渐渐走近陌生的香港,走近我们的香港姐妹,走近香港的极具特色的妇女运动。女界的觉醒和反思当代香港妇女运动走过了一段与内地迥...  相似文献   

13.
忆友韶东     
何标 《台声》2011,(7):48-48
5月12日中午,电话铃响,是韶东兄的公子启钊从上海来电话说,他父亲在上午11时病逝。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因在不久前韶东还在电话中告诉我,看到北京台湾会馆展出我父亲的照片,同我十分相像;又说去年他再次获得上海市老年乒乓赛冠军。韶东虽年至九秩,但瘦小精干,行动矫健,是我们这代大陆台胞中极有望迈进期颐之年的一位。但怎么会突然间就撒手人寰了呢?!  相似文献   

14.
从﹃一国两制﹄看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赵友三随着香港的顺利回归,“一国两制”这一构想已由理论变为现实,取得了第一个伟大成果。此刻,当举国上下喜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回顾这一构想提出和实施的过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重要讲话,就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15.
清风不染尘     
吴敏朝 《今日广西》2008,(24):58-59
流年匆匆,竟抵不过青年时不经意的一瞥。 1968年,我18岁,那年的秋天,我所在部队进驻海口西郊的道客村。那一天,我们到秀英港劳动,路过滨涯村,有位战友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坟茔告诉我,这是明代中叶的著名清官、人称“海青天”海瑞的长眠地。我步履匆匆中走过了滨涯村。  相似文献   

16.
来香港生活虽然还不满一年,但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它。引发我“爱”的情感的是那既古老又稀有──头上一根辫子、车身涂满花花绿绿商品广告、四个钢轮咬着笔直而又婉蜒的铁轨的有轨电车。我的寓所在港岛东北部的北角堡垒街,而办公的写字楼在港岛中部湾仔的轩尼诗道,这两处正好靠近有轨电车的线路,由此我同电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天天乘坐这离靠站时都发出悠悠“档档”声响的有轨电车上下班、外出购物、逛街、公干……只要电车能到达的地方,我决不会乘坐的土、巴士、地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车费比其它的交通工具低廉,更主要的是我刚到…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扬眉吐气□孙心一香港回归,这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同样也包涵着我的企盼。它是我童年时的迷惘:为什么在我国的土地上,香港、澳门飘着外国人的旗帜;更是青年时的热血沸腾、投身革命的追求所在;也是我中年时为祖国的强盛而勤奋工作的原动力;还是我花甲之年...  相似文献   

18.
从穗港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资料上看,我们看到很多相近的东西,而不是太多的差异.我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第一是两地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问题.调查资料显示:广州中学生对自己生活感受明显比香港学生高.调查问卷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08,(8):12-13
据今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19个大城市的网络购物金额达162亿元。上海的网络购物人数达375万,占各大城市之首。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19个城市的网民中;半年内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占这些城市网民总数的27.9%;每月至少网购一次者超过4成,上海达45.2%,北京和广州分列第二和第三。  相似文献   

20.
张国焘之死     
1949年冬,一个寒冷的日子,张国焘携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来到了香港这个既非共产党又非国民党统治的地方。在张国焘看来,这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他对友人谈起他离开台北的原因时,这样说:“住在台北麻烦,国民党不时找我出反共的主意。并不是我怕共产党,不敢出主意,只是我出的主意,他们执行得非驴非马,共产党把这笔账记在我的头上,划不来。”这或许也是一种解释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