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融汇宗教与艺术的傣族佛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等地州的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有着“三日一小赕、七日一大赕”的宗教习俗。无论婚丧嫁娶、大小节日、还是送男童入寺出家、和尚晋级等礼仪,都要持幡祭庆,而后将之赕进佛寺。于是,在佛寺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精美的佛幡悬挂于殿堂梁柱之间,透着几分世俗,却遮不住那厚重的神秘。佛幡是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伴生产物,作为祭祀赕佛用品,有着装饰佛寺的实用功能,功能在于它是“灵魂通向天堂佛国的阶梯”,具有满足傣族人民精神需要的作用。佛教教义认为,通过赕可以洗刷个人犯下的罪行,多赕多…  相似文献   

2.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3.
比之其他宗教,小乘佛教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溶性。在它的傣那文和傣泐文两种文字记录的经书中,保留着大量的美丽动人的傣族神话、传说和故事。基督教曾经对文艺复兴的文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排斥。大乘佛教也把宣扬七情六欲的“人”的文学打入禁书之列。而小乘佛教为什么能如此丰富地保留了大量地表现了人的感情愿望、充满了人性的美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呢?应该怎样看待小乘佛教和傣族文学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少同志都撰写了  相似文献   

4.
玉朋 《今日民族》2010,(1):31-32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礼仪。 傣族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其佛教文化很丰富,佛教风俗与佛教礼俗十分多彩。很多礼仪是从佛教风俗、佛教礼俗中流传下来的。在佛教教义里有教为人处世的、与邻里相处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小辈与晚辈之间相处的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内涵。现在,傣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入室必脱鞋的风俗,这是一种礼仪,也是傣民族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5.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6.
赵越 《今日民族》2009,(8):31-35
一、引 言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与这种信仰相关的是一系列宗教活动,这些活动大多都是围绕着祭祀神佛展开的,在西双版纳地区,祭祀神佛的活动称为"赕佛".  相似文献   

7.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贝叶档案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叶档案是一种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遗存.在古代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一些国家,都广泛使用贝叶来书写文件.贝叶档案多为贝叶经书稿档案,以巴利文和梵文书写的佛经原件都是以贝叶为载体,贝叶经是中华佛教典籍的原本.小乘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后,贝叶又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书写材料.贝叶档案对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载录历史,弘扬佛教,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节日傣族一年中有3个重大的节日,即关门节、开门节和傣历新年(又名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都是佛教的节日。关门节傣语叫"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阳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叫"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阳历10月中旬)。傣历新年傣语叫"桑勘比迈"、"棱贺桑勘"(6月新年),外地人通常把它称为泼水节。其实,泼水只不过是整个节日活动的一个项目,傣语里没有这个名词。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十分尊重,每年傣历新年到来的时候,都有组织有领导地让傣族人民过好自己的节日。1961年4月13日至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泼水节一年更比一年热闹了。节日期间,除了举行集体划龙船赛、放高升、泼水、丢包活动以外,还增加斗鸡、游园联欢、放气球、放"贡菲"(飞火灯)、文艺演出、体育表演等活动项目,使节日增添了新的光彩。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汉族以及居  相似文献   

10.
正火花传统技艺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困境,反映了我国特定领域传统手工业被迫卷入充满竞争的商品化市场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题。火花火花是傣族传统手工业品。燃放火花在傣族传统文化中标志一个仪式的结束,或者在节日中增加节日氛围。在傣族民族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州庆等民族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其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尤以小乘佛教影响最大。文章从傣族的宗教心理、道德习惯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傣族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傣族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除云南以外,四川也是傣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据1990年的一次统计,四川的傣族人口约6000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会理、盐边等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民族杂居。四川的傣族在明朝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木儿叛乱后出现。叛乱平息后,这位土司就地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并成为长官司、土千户、土百户。新中国成立以前,傣…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08,(1):F0003-F0003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泼水节时间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  相似文献   

14.
余彪 《今日民族》2010,(2):49-5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民族节日众多,如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傣族泼水节、送龙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拉祜族的葫芦节、库扎节,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是块多彩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不羁的画者,他们把颜色随意堆砌,绿色尤多,也有花和禅的颜色。据说,从前古傣王有一个儿子,因避战祸从版纳逃到境外,娶回了一位公主南巴杜麻波罕为妻。后来,他们骑着大象、带着贝叶经、树籽和佛教归来,并建起版纳第一座佛寺。现在,我正赤脚走在这个佛寺的大殿上。殿中供奉一尊跌坐金佛,佛脸清秀、祥和,并不象汉佛的浑圆尊贵,带有浓厚东西亚佛教情调。大殿里的壁画,因岁月流失,而显得陈旧,也显出了斑斓,画的是傣族小乘佛教里的故事。画中景物,馥郁灿烂,浑厚可爱,有花和叶的颜色,还有小鸟的啼痕。佛寺像傣族竹楼一样呈尖顶形。寺中正殿无  相似文献   

16.
胡遂 《湖湘论坛》2002,15(1):87-89
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社会进入近代阶段,面对极为巨大的时代变动,一大批有志之士为了替国家民族寻找出路,纷纷把目光投向儒家以外的其它各种东西方学术思想。佛学由于与中国士大夫文人有着自古以来的亲缘关系,所以便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他们与佛教学者中有远见卓识的先进人物携起手来,致力于开发佛学中勇猛精进、积极救世的一面,进行了一系列佛教改革活动。大致来说,近代佛学经世济民之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1.提倡佛教入世救世论,积极投身改良改革运动我们知道,佛教虽以解脱为宗旨,但又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以灰身…  相似文献   

17.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以下简称傣族佛教艺术)是傣族信众为宣扬南传佛教教理教义、表达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服务其宗教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傣族佛教艺术活动与"赕"关系紧密,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这条基本线索,可以清晰解构二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何家立 《创造》2011,(7):80-81
由于傣族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佛教建筑,所以探究傣族佛教建筑中的数学元素,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说四月八———节日风俗钩沉辛夷农历四月初八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汉族的民间节日相融合,一个是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释迦牟尼顿悟成佛的“成道节”,与我国古代的腊祭同日;一个是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称为“浴佛节”,在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傣文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证了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在历史上的斗争。对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让步、互相渗透、互相排斥而长期共存至今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就上座部佛教不同教派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间影响、异变的情况作了初步探讨。作者指出,傣族社会佛教和原始宗教之所以能长期共存,一是由于傣族封建领主制精神文化的需要,二是封闭性的封建领主经济为两者共存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